人。
《明報》是週報,一共有四版,第一版是大明各地的新聞,第二版是故事、小說,第三版是娛樂,專事刊登各種有厘頭無厘頭的名人軼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第四版,取名《雜談》,是專門探討大明政治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第一期的《雜談》上,就刊登了署名“離騷”的文章《解散宗人府》,作者文筆犀利,觀卻不激進,他支援解散宗人府,因為宗人府已經是朝廷巨大的財政包袱,但應該緩緩執行,讓宗族子弟逐漸適應做平常的人。
在同一期的《雜談》中,還刊出了署名“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認為,宗族是大明皇室的基礎,他們不但出身高貴,還有才有勢,千萬不能落到朝廷的對立面。
第二期的《明報》,繼續同類問題的探討,署名“玉婉心”的作者,對“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門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文章認為,解散宗人府,並不是廢除宗族的皇族身份,也不是對宗族子弟的放逐與驅逐,相反,讓受過良好教育的宗族子弟,更好地位大明服務。
京師是文人薈萃的地方,一些文人看了《明報》上刊登的文章,熱血也是沸騰,他們也想加入到評論當中,將自己胸中的簡介與抱負,傳替給全社會。
經過多方打聽,他們才發現,任何人都可以向《明報》投稿,只要觀明確、論證充分,都有被刊登的希望,一旦選中,《明報》還會給作者相應的酬勞,但所有的文章,必須使用白話。
由於政論性的文章比較敏感,《明報》承諾,他們絕對為作者匿名。
文人一時沸騰了,特別是一些客居京師的秀才舉人們,他們閒來無事,紛紛拿起紙筆,加入到《明報》的論戰當中。
《明報》本身對解散宗人府的事件,不持任何立場,他們只刊登作者的觀,只要不是反對皇帝,不是宣揚謀逆,所有的文章都有可能刊登到報上。
第四版的《雜談》,竟然超過第一版的新聞,吸引了更多文人的眼球。
前兩期的《明報》,都是免費派發,任何人都可以去《明報》報社領取,從第三期開始,《明報》開始有償出售,每份三個銅板。
幾乎每隔一期,《明報》就會刊出“玉婉心”的文章,總的來說,“玉婉心”支援解散宗人府,支援朱由檢的改革,這引起了一些熱血書生的主意。
這些書生反對改革,特別反對國民平等,他們聚集在一起,說到“玉婉心”,頓時群情激奮,於是,數十位書生領頭,開始衝擊《明報》報社。
揚子親自出面,澄清“玉婉心”只是代表他的個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