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領土上海,變為國際帝國主義共管的“中立區”。抱定對日妥協的國民黨政府對於這一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提議,表示完全同意。2月4日,外交部在復英、美等國的牒文中說:“對於貴國政府所通知之提議,特行接受。”'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一對日抗戰時期》緒編(1),臺北1981年版,第524~525頁。'
然而,日本卻提出在滬、漢、津、粵、青島等大商埠周圍,各劃一不駐兵區,寬15~20英里,以此對抗英、美等國共管上海的計劃。
國民黨政府不顧第19路軍在作戰中取得的勝利,急於謀求妥協性的停戰談判。2月8日,何應欽致電在滬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宋子文、張靜江、張群、孔祥熙及吳鐵城:“此次淞滬事件,弟曾迭電商酌適可而止,蓋期早得收束……請兄等商在滬諸外委,從速設法,先求停止戰爭,至於整個問題,則待外交正式之解決,庶不至益加糜爛而不可收拾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與此同時,蔣介石在浦口召見何應欽、羅文幹、陳銘樞等指示:“十九路軍保持十餘日勝利,趁此收手,避免再戰為妥。應即進行停戰,轉入外交途徑,具體由公俠(陳儀)達天(王俊)辦理之。”'《文史資料選輯》第37輯,中華書局,1963年,第47~48頁。'
於是,何應欽即指派軍政部次長陳儀、陸軍步兵學校校長王俊,於2月13日抵滬與美英日等領事磋商,並直接與上海日軍當局洽商停戰事宜。在談判中,由於日本態度強硬,堅持要中國軍隊先撤,談判於2月18日破裂。16日,國聯各會員國向日本政府發出呼籲,要求日本政府注意盟約第10條,“凡有違反該條而致侵害任何國聯會員國領土之完整,及變更其政治獨立者,國聯會員國均不應認為有效。”'張篷舟:《近五十年中國與日本》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頁。'這是國聯第一次單獨對日本,而不是同時對中日雙方都發出呼籲。國聯恐怕此舉引起日本的反感,國聯理事會主席(法國外交部長)保羅一龐古宣告,這個呼籲不是對日本的譴責。實際上也正是如此,侵略者不是受到譴責,而是得到縱容。當日,植田發出強硬橫蠻的最後通牒。國聯決定將上海問題提交於3月3日召開之大會討論。
在此情況下,日本內閣考慮,過早刺激列國,將使日本在國際上更加孤立。當前日本國策的重點在滿蒙方面,因此在戰況有利的情況下,要迅速結束戰爭,而不宜導致中日全面戰爭。
2月23日,日本內閣決定:“將戰線限制在上海附近。”'〔日〕國際政治學會:《走向太平洋戰爭之路別卷·資料編》,朝日新聞社,東京1963年版,第192頁。'
2月25日,中國軍隊粉碎了植田的總攻計劃,迫使日本不得不同意停戰談判。2月28日,經英、美、法三國公使接洽,英國東方艦隊司令克菜邀請顧維均和第19路軍參謀長黃強,與日本方面的野村吉三郎、松岡洋右(日本犬養首相和芳澤外相的特派使節),在英“康特號”旗艦上會晤,對停戰問題作私人談話。結果商定五點:
(一)雙方同時撤兵。
(二)日本不再要求吳淞等炮臺永久不設軍備。
(三)中日合組委員會,邀中立國視察員參加監視雙方撤兵。
(四)撤退區域由中國繼續行使警察與行政權。
(五)華軍撤真如、日軍退一月廿八日以前原防後,華軍退南翔,日軍登輪。如雙方請示後均同意,即由雙方外交、軍事正式代表開會訂定。'《民國檔案》1985年第2期,第20頁。'
對這一提議,中國代表正式表示接受。
29日,國聯行政院建議在上海組織圓桌會議,解決上海問題。但此時日軍在上海作戰中並未佔有優勢,日本不願以戰敗者身份簽字,所以在白川上將率第11師抵達上海後,再次發起全線進攻。3月1日,日軍第11師在創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日,日軍進抵嘉定、南翔一帶後,白川才根據日軍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的電示,下令停止戰鬥,並發表停戰宣告。
3月3日,國聯召開大會,進一步開展對上海停戰工作,中國代表顏惠慶在會議上要求國聯大會“就權力所及,先使在中國領土內的一切敵對行為停止,並使侵犯的軍隊撤退,然後就行政院決議案的範圍,並本盟約的精神,以和平的方法,解決中、日間一切爭端。”'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1),臺北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