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權宣佈《和平法令》(11月8日),提出了締結和約的不割地不賠款原則,與德國於同年12月簽訂了為期10天的停戰協定,隨即在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開始了談判,並締結了和約。翌年3月,俄共第7次代表大會透過了列寧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決議,以暫時性妥協和讓步,退出戰爭,使世界上第一個新生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得到了短暫的喘息時機,以鞏固十月革命的成果。

列寧所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制定並推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原則,宣佈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廢除秘密外交。反對帝國主義國家的壓迫和剝削,廢除沙皇俄國欠下總數達160億金盧布的對外借款。同時也宣佈廢除沙皇俄國強迫周邊弱小國家所訂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支援各弱小民族的平等獨立要求。1917年12月18日承認芬蘭獨立。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也取得了獨立。12月3日公佈《告俄羅斯和東方全體伊斯蘭教勞動人民書》,宣佈廢除沙皇政府對外訂立的關於強佔君士坦丁堡、瓜分土耳其和波斯等方面各種秘密協定。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蘇維埃政府先後兩次發表對華宣言,1923年9月4日發表宣告,宣佈放棄過去沙皇政府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約定。1924年5月31日,蘇聯與中國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宣告書》,蘇聯政府宣告前俄帝國政府與第三者所訂立之一切條約、協定等項,有妨礙中國主權及利益者,概為無效。拋棄前俄政府在中國境內根據各種公約、條約、協定等所得之一切特權及特許等。'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第3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423~425頁。'

在1920年共產國際“二大”上,列寧指出:“帝國主義的特點就是現在全世界已經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數眾多的被壓迫民族,另一部分是人數甚少的、擁有巨量財富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壓迫民族。”'《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3頁。'

列寧還擬定《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宣佈:“共產國際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全部政策,主要應該是使各民族和各國的無產者和勞動群眾為共同進行革命鬥爭、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而彼此接近起來。因為只有這種接近,才能保證戰勝資本主義,如果沒有這一勝利,便不能消滅民族壓迫和不平等的現象。”'《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頁。'

蘇維埃政權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各弱小民族的鬥爭,例如對土耳其的凱未爾運動的支援,對伊朗人民獨立運動的支援等。蘇聯派出了越飛、鮑羅廷等來華支援中國革命。幫助國民黨進行改組,支援國共合作,協助建立黃埔軍校,派出了軍事教官,提供武器裝備,為反對舊軍閥的革命戰爭培訓了幹部。

為了更好地領導各國人民和各國無產階級的民族解放與革命運動,同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劃清界限,堅持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原則,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為建立新的國際進行不懈的鬥爭。經過1918年1月各國社會黨左派在彼得格勒的準備會議,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各國共產黨、共產主義小組和左派社會主義代表會議,最後於1919年3月2日至6日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舉行了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

大會透過了《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檔案,決定組成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成立了以列寧、季諾維也夫等組成的五人執行局。1920年7月19日在彼得格勒召開第二次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上,列寧作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形勢與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大會特別關注朝鮮“三一”起義和中國五四運動的意義及其對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

1922年1月召開遠東勞動者大會,進一步支援和推動了東方民族解放運動。各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之下,開展無產階級革命,使共產主義運動成為遍及全球五大洲的具有世界規模的運動,世界革命形勢迅速發展。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及其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使西方列強感到十分恐懼,他們實行武裝干涉,企圖扼殺這一新生的政權。1918年3月,英國協同法國組織干涉軍隊,在摩爾曼斯克登陸,佔領阿爾漢格爾斯克,扶植沙皇將軍,建立“北俄政府。”4月4日,日本海軍陸戰隊藉口三名日本商人在海參崴被殺而強行登陸。7月,日本又同美國一道派兵支援被遣返回國途中在遠東叛亂的捷克軍團。到10月底,日本進入西伯利亞的軍隊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