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條日本政府宣告並無在膠州德國舊租借地設立日本專管租界或公共租界之意。中國政府亦宣告將膠州德國舊租借地全部開為商埠,準外人在該區域內自由居住並經營工商及其他合法職業。”'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第3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208~211頁。'
上述各條,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中國解決山東主權問題的願望,也達到了列強遏制日本的目的。在九國公約簽訂後不到3個月,美國於1923年4月宣佈廢除1917年訂立的《藍辛——石井條約》。但是新條款仍然保持列強在華的經濟特權,中國將德國舊租借地全部開為商埠並準外人在該區域自由居住,實際上並未真正解決山東問題。1927年和1928年,日本正是藉口保護在華日本人,三次出兵山東,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濟南慘案”。在稅則問題上,則完全保留了“協定關稅”等不平等掠奪性原則。中國堅決要求的廢除“二十一條”問題,也未得到根本解決。日本放棄了有關鐵路借款優先權等次要條款,但在東北等地的殖民勢力則完全沒有受到動搖。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格局,就以凡爾賽—華盛頓諸條約的締結為標誌,正式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部分解決了戰時尖銳化的國際衝突,使戰後國際關係重新得到了調整。但是,兩次會議又帶來了新的矛盾衝突,整個20年代,各種矛盾都在與日俱增,醞釀著新的世界性大戰。
(三)國際裁軍會議
華盛頓會議只規定了主力艦比例,未規定巡洋艦及其以下的輔助艦的發展規模。各國海軍軍備在華盛頓會議之後,有增無減。一些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的國家,如意、日等國都在竭力發展本國的軍事實力,英、美、法等戰勝國強國,也在努力加強各自的軍事優勢,併力圖勝過對方,為了限制軍備競賽,1925年12月國聯決定成立裁軍籌備委員會展開裁軍工作,自1927年至1930年,籌備委員會召開大小裁軍會議118次,勉強擬定了一個60條的裁軍公約草案,並附有各國提出的49項保留意見。
上述裁軍活動,並沒有能夠真正限制各國軍備的擴充。日本表面上裁減了部分步兵兵員,卻加緊發展摩托、航空,電訊等現代裝備,不斷改善軍備質量,謀求先進武器與技術優勢。美國憑藉巨大的經濟力量,穩步擴充海軍力量,使具有200年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國深感擔憂。1929年10月7日,英國以外相亨德森名義,向美、日、法、意四國發出邀請,在倫敦召開海軍裁軍會議,得到響應,1930年1月21日會議正式召開。
會議上的分歧與衝突十分激烈,首先是義大利要求同法國平等,而法國堅決反對,英國調解無效,於是法意兩國均拒絕在協議上簽字,剩下英、美、日三國。英同美的要求也差距很大,經過討價還價,達成英國巡洋艦比美國多1。6萬噸。
會議上矛盾最尖銳的還是美國同日本,日本一直將美國看作是爭霸太平洋的勁敵,因而力圖堅持:“1。水上輔助艦總噸數為美國的7成;2。大型巡洋艦為美國的7成;3。潛水艇保有量為7。8萬噸。”'《岡田啟介日記》,見《現代史資料》7,美鈴書房,1985年版,第3頁。'但美國則要求日對美比例仍如華盛頓條約所規定的主力艦比例6成,雙方堅持不下,3月13日美國提出了最後妥協案:日對美總比例為69。75%,大型巡洋艦為60。22%,輕巡洋艦為70%,驅逐艦為70。3%,潛水艇為5。27萬噸(與美國相等)。'《現代史資料》7,第44頁'日本迫於國內經濟危機,於4月1日由內閣會議同意並上奏批准。4月22日,日本代表在倫敦條約上簽字。1931年6月31日,由國聯邀請全部加盟國,準備在紐約召開陸海空全面裁軍會議。但這些裁軍會議均未取得任何成效。
總之,二十年代一系列國際裁軍活動,並未能真正限制各國軍備發展或制止戰爭。相反,日、意、德等國都從裁軍活動中得到掩護,完善了各自的戰爭準備。特別是日本,以倫敦條約問題為導火索,激化了國內各種矛盾的衝突,法西斯勢力飛速膨脹。日本統治階級為轉移矛盾,解決經濟政治危機,加快了對外侵略準備的步伐。
二、十月革命與共產國際的建立
列寧所領導的布林什維克黨經過多年的革命鬥爭取得勝利,於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7日)宣告蘇維埃政權成立,對於當時還在進行的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國際關係均有著深刻的影響。新生的蘇維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