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遍佈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及燕京一帶,且有大批弟子擔任上述地區路、州、縣的道教官職。其組織發展規模是當時任何一個符?道派所不能比擬的,從而為各符?派集合到龍虎宗周圍組成一個大派正一道準備了組織基礎。
第三,各符?派在思想、組織上的交參融合漸趨成熟。由於各符?派的教義、方術甚為接近,它們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於歷代天師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各派之間接觸頻繁,從而彼此間的交融更加廣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師吳全節既向陳可復學雷法,又向東華派首領林靈真學道法,還向南宗道士趙淇學內丹。玄教另一弟子陳日新既精詣黃?齋科,又研究道書丹經。茅山道士趙嗣祺參學玄教,張雨拜玄教道士王壽衍為師。武當全真道士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師黃舜申參學清微法。徐異既嗣淨明道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蘭道元參學全真。趙宜真先學正一法,次師全真道士金志揚之徒張鐵玄、李玄一學內丹,復向淨明道士學淨明忠孝之道,被尊為淨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派的互相參學交融,為組成正一道大派準備了思想條件。
思想、方術上的互相交參,進一步導致各派組織上的會歸與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穎達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屬正一道)郭宗純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後已逐漸會歸於正一道。傳至武當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間即與全真道合流,而其南傳之系則可能漸合於正一。東華派在林靈真以後,已由龍虎宗弟子董處謙和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相繼作了它的兩代宗師,證明東華派在林靈真之後已成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又表現在元代中後期諸符?派在組織上逐漸合而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作‘正一教主‘為標誌,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點是:第一,以張陵後嗣為首領。自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後,後繼的歷代天師皆襲此職。張與材於仁宗延?三年(1316)卒,‘(延?)
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天師),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如故‘。其後第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皆相繼受命作正一道首領。明清時,天師封號雖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內仍把張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首須。第二,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派組合而成。
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淨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其組織比較鬆散。組成大派之後,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傳乏人而徹底融入大宗,有的則只以天師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如龍虎宗、淨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傳不絕。第二,以《正一經》為共同奉持的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唸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鑑於‘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意yu整頓其教之綱紀,著《道門十規》以加強其教規,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後,統治者對宗教加強了管理與約束,道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於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別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時期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首先,張陵後嗣繼續被尊寵。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張正常入賀,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之號,俾領道教事,給以銀印,視二品。其後,令取消天師稱號,只稱大真人,爵位仍視二品。洪武十年(1377)張正常逝世後,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張永緒等相繼嗣教,代代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視二品。張宇清的大真人號為十四字,張元吉的大真人號達十八字,張彥?的大真人號更達二十字。據弘治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劉健等言:‘蓋祖宗廟號不過十六字,親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諡號止一二字‘。張陵後嗣的大真人號字數竟超過皇帝廟號的字數,其受尊寵的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張陵第四十六代孫張元吉嗣教後,恃寵驕恣,橫行鄉里,強奪民女,詐人財物,私設牢獄,殺害無辜達四十餘人。於成化五年(1469)事發後,械至京,有司擬罪凌遲,妻子流放,絕其蔭封。但憲宗卻一再加以寬宥,由凌遲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