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內需支撐,加上帝國增加了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力度,使得帝國的財政收入猛增到了500億亞元。
如此高的稅收,相比欠銀行和國民的錢來說還是很少,不過這些欠下的錢並非是一口氣就要全部還掉。
而且帝國財政有華東集團的支撐,日子還算過得不錯的。
不過華東集團的日子過得卻不是那麼好,最少對夏鈞來說是如此,華東集團年年抽調大量資金給政府使用,使得很多方面都必須要夏鈞動用兌換平臺來支撐。
不過華東集團盈利不斷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很多領域都是壟斷經營,平均利潤達到了35。
華東集團的生產又佔據了60的國民經濟總量,又有大量產品出口,這使得華東集團的盈利年年都被政府稅收還要高。
此時帝國政府基本上過了需要靠自己出資建設的階段,因此華東集團對帝國的財政支援開始減少到正常數額。
1925年,華東集團的盈利也大大增加,資產增長達到了近千億亞元,上繳帝國財政部的金額為200億亞元,自身保留了大部分金額作為發展所需,夏鈞那邊的壓力則大大減輕。
就算是200億亞元,如果平均分給每個國民,一個人能拿到40元,足夠為帝國分擔醫療和教育上的支出了。
帝國連年在教育和醫療的基礎建設都是十分慷慨的,統一之後已經建設了七年了,全國各地的醫療設施和教育設施都很完備了,在這方面的支出已經不用再投入那麼多資金了。
而且教育部的資產發展速度不錯,教育部一定程度上能夠自力更生。
在1925年,帝國在透支消費上的發展模式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有一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那就是中國的國民大多都有儲蓄的習慣,也就是將錢放在銀行裡不去消費。
因為目前帝國絕大部分國民都還沒有汽車,同時還有一批國民沒有新房子,因此內部消費還能上得去。
但問題是,以後上不去怎麼辦?
帝國一群經濟學家分析道:“按照理論上來說,目前帝國國民沒有教育、醫療上的負擔,應該是能夠放手去消費才對。”
確實理論上是這樣的,以帝國當前的福利程度,國民在消費上是沒有後顧之憂的。
為此,針對這些儲戶為什麼不把錢拿出來消費的問題,帝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
分析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結果歸結於儲蓄利率的問題。
雖然帝國曾下調過一次儲蓄利率,但問題是這個時代的儲蓄利率依舊較高,儲戶存個十塊錢進去,明年就會變成十一塊錢。
特別是一些中產階級,他們手上有一定的錢,存入銀行,每個月的利率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足夠過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這些人,就是靠吃利息過日子。
這若是在以前,帝國來牽頭搞建設,那確實是符合政策需求的,但現在卻已經不符合政策需求了。
帝國要讓這些中產階級去投資什麼的,首先就必須降低利率。
利率降低了,儲戶就會考慮把錢放在銀行劃不划算。一旦不划算,他們也就會把錢抽出銀行前去投資。
知道了這一現象後,帝國並未立即下調儲蓄利率,目前的投資金額已經夠大了,不需要進行刺激。
等投資金額下降了,再下調利率以刺激儲戶投資。
中華帝國的調控能力是很強大的,因為目的性明確,計劃也比較周全,所以調控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差錯。
1925年,中華帝國那些沒有新房子的國民大多都到銀行去申請了房貸,中華帝國的房貸產發展迅猛。
由於房地產的發展,使得政府減少的工程建設方面所帶來的空缺被填補上,建築材料製造業只出現了微小的波動。
由於投資熱潮的出現,使得整個國家的經濟一片繁榮,而國民申請房貸之後,個個都很快住進新房,或者即將要住入新房。
帝國國民人人都有新房子住,都能過上十分舒適的居住環境。
1925年全年下來,中華帝國有大量的住房開工建設,同時有許多國民購買了家庭汽車,特別是對於那些收入不錯的工薪階層,以前開小汽車的都是那些資本商人,小汽車還屬於奢侈品行列,而如今小汽車卻開始逐漸走入千家萬戶的普通國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整個中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11年辛亥**之時,整個國家一片貧窮,而到了1925年,國民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