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峋突岜淮叢斐隼礎�

擅長問問題的德魯克,尤其是問對問題的能力特別強,諸如“這就是我們該做的事嗎?我們做得好不好?”德魯克認為企業若能將以下四項分析一併考量,就應該能對企業本身有所瞭解,對企業做診斷,也能夠掌握住企業應走的方向,這四項分析即:(1)成效、營收和資源分析;(2)成本中心與成本結構分析;(3)行銷分析;(4)知識分析。

ⅩⅩⅩ首先,在成效領域或稱成果領域的3個層面:產品、市場、渠道,我們必須看出資源和成果之間、努力和成就之間、營收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作用。而這三大領域各自都是具生產力成效活動的層面,也都是成果領域,各自有特定的營收貢獻,對成本也有特定的分攤,而在資源、獲利前景及所需領導地位上也各有不同。

序言(14)

事實上,市場和配銷渠道比產品更為重要,因為市場和配銷渠道是主要的,產品是從屬的,或許你不會同意這項觀點,但事實確實如此。渠道決定一切,通路斷定市場,這是市場的法則,也是不變的真理。

90%的成果是由10%的事件所產生的,也就是說,其他90%的事件,只貢獻10%的成效。一般來說,取得5萬元的訂單跟取得500元訂單的成本是一樣的,當然不會因為在訂單金額上,前者是後者的100倍,就必須花100倍的成本。

又如設計一項賣不出去的新產品,跟設計一項暢銷產品的成本是一樣的;小訂單和大訂單所需的文書作業也都是一樣的,一樣要做訂單登入、製作訂單、排程、出賬、催收款項等諸如此類的事。

這就是為什麼企業要有一套診斷成本結構及管制的成本中心,否則,賣得多、營業額高並不代表就是好。往往市場愈大,產品幾乎無利可圖的機率就更高,讓產品真正具有領導地位的機會就愈小。

另一個誤區是以“市場佔有率”來測試產品的領導地位,也會使人誤導。許多市場佔有率很高的企業,跟能力顯然較差的競爭者比較之下,獲利能力還不及人家呢!這意味著公司並未從領導地位中獲利,反而還必須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行銷分析的關鍵點。

最後是知識分析,企業是由人所組成的組織,成敗全靠人員的“素質”。勞力部分可靠自動化來取代,但是知識部分是特殊的人力資源,書籍中包含的只是資訊,不是知識。知識是將資訊應用在特定工作與績效上的能力。企業只能透過員工,以其智力和純熟的專業技術取得知識。

以顧客滿意和價值來看,企業擁有的知識是有意義的。知識本身並沒有用處,唯有透過知識員工將知識貢獻在顧客身上、市場及特殊用途上,才能讓知識產生成效。

ⅩⅩⅪ針對知識的運用有5個現實面:(1)事業對特殊知識的定義過於簡單,也常令人誤解;(2)企業要進行知識分析,就需要不斷地練習;(3)對企業來說,要了解“我們的特殊知識是什麼?”知識必須不斷地被證實、不斷地學習和練習;(4)每項知識到最後都會變成錯誤的知識;(5)沒有一家企業能在許多知識領域上卓越出眾。當企業將市場分析的結論跟知識分析作比較時,就能曉得需要什麼新知識,或是知識的內容必須做什麼改變。

至於“我們做得好不好?”德魯克指出,產品的類別雖然是附屬品,不如市場與渠道來得重要,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共有11種類別:(1)目前的生財品;(2)未來的生財品;(3)具生產力的特殊品;(4)開發中的產品;(5)失敗品;(6)過去的生財品;(7)修補品;(8)無用的特殊品;(9)未受肯定的特殊品;(10)滿足管理者自以為是的投資;(11)大爆冷門的產品。

除了產品之外,德魯克在《成果管理》一書中還語重心長地提出了9項忠告:(1)成果與資源都不在於企業內部,這兩者都存在於企業外部,企業內部並沒有利潤中心,只有成本中心;(2)開發機會才能獲得成果,解決問題則不然;(3)為了產出成果,資源必須分配在開發機會而非問題上;(4)經濟成效只能從領導獲得,無法僅從能力獲得;(5)任何領導地位都是無常的,且可能只是曇花一現;(6)既有的事物都會逐漸落伍;(7)既有事物可能配置不當;(8)獲致實際經濟成果的關鍵是“專注”;(9)企業要獲致經濟成效,就必須把人力資源專注在重大機會上。

序言(15)

當我們做完事業分析,瞭解了成果領域、營收、資源分配、產品領導地位、成本中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