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不過即使如此,這也不能成為關閉營利性大學的理由,因為營利性大學滿足了非營利性大學所忽視的需求。就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而言,營利性大學所作出的貢獻不應該被輕視。

波斯納

各類排名的可信度與價值

毫無疑問,選擇目標大學、專業或者研究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各個大學的名氣、課程、設施、師資、便利設施、所在地和學費存在較大差別。對學生來說,這些差別最後都可能轉化成就讀某所學校為自身增加價值的差別。某所學校是否具備優等設施和令人滿意的地理位置是很容易判斷的,但是就讀這所學校對於學生人力資本有何種提升卻難以分辨,而這是教育的主要成果。結果是,經濟學家認為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一種“信用”產品。信用產品從廣義上講,是指產品價值無法在購買之前透過檢驗或者其他可信的方式進行判別,消費者從而不得不無條件地相信生產者。

有人可能會認為,因為多數大學(為了簡化起見,我通常用“大學”來表示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是非營利性的,人們相信它們的市場營銷是誠實無欺的,但是這個想法太天真了。高等教育機構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它們的市場營銷與商業性賣家相比更加無所顧忌,因為它們的虛假宣傳不易受到法律的制裁(要證明某人的大學經歷“毫無用處”,比證明某人購買的照相機有問題困難得多),此外,大學的教師和管理者會輕易地屈從於道德優越性和智力優越性的假象。值得注意的是,靠名譽來使大學不再誇張地保證其“附加價值”是行不通的,因為即使終其一生,畢業生也難以分辨他們的技能有多少來自於大學所學。但是,人們仍然可以依賴市場調控。特別是主要依存於校友捐贈的大學比不依存於校友捐贈的大學更有可能不去作出誇張的保證,學生們畢業後才會認清那種保證的本質。

信用商品與不可靠的商家相配合(即法律因素和名譽因素無法阻止其進行欺騙性商業行為的商家)就催生了第三方評價的需要,如《消費者報告》所言。針對高等教育而言,高校指導顧問(還有職業學校,以及研究所的大學教授和指導顧問)向公眾提供傳統的評價,而1983年以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每年出版的大學排名則起到了補充作用。

這些排名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經濟學問題:排名對資訊成本產生的總體影響,尤其是關於高等教育;大學自身對排名的操縱;排名對教育的影響;為什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雖然受到來自著名大學(如斯坦福大學)的激烈抨擊,卻仍然屹立不倒。(但是,也存在一些競爭性的排名系統,尤其是針對商學院。)。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學術與商業(7)

資訊量和我稱為的資訊成本之間存在一個博弈。排名將資訊成本問題處理得非常好,為其使用者提供了評價,排名使得使用者看一眼便對所有選項一目瞭然(在這裡,選項是指可供選擇的學校)。但是,一個排名包含的資訊量通常很小,因為該排名無法揭示出各個級別的價值差距有多大。學生們不再崇尚精英大學的原因是,由於大學申請者眾多,精英式的入學標準造成了學生素質大同小異。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的綜合素質差距,或者前10名和倒數10名之間的差距可能非常大,但是第100名和第200名學生之間的差距可能很小,這至少和排名順序大不相同造成的表象有關。

大學排名的資訊量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排名資訊量一樣,相對較小,因為這些是混合排名。也就是說,按不同的屬性排名,然後,綜合各屬性排名(通常要經過權衡)之後形成一個最終的排名。一般情況下,該權衡(即使每個次級排名受到的重視程度相同)是隨心所欲的,這使得最終排名也是隨心所欲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出了15種獨立的大學品質影響因素,從而形成大學的綜合排名。

再者,以某種屬性為標準的排名是可以被學校操縱的。一個常見的屬性就是錄取比例。該比例的兩個要素都是可以被操縱的——申請者的數量可以被操控,即透過在錄取條件中加入隨機因素,所以那些無法達到常規錄取標準的學生仍然可以有機會被錄取,這會鼓勵那些學生申請該大學;還有錄取的人數也可以被操控,即拒絕可以被排名靠前的學校錄取(並願意去)的優等考生。

大學排名對教育界的影響尚不明確,但是我認為該影響是負面的。就排名通常的資訊侷限性以及(尤其是)綜合排名而言,最主要的資訊僅僅是大學的級別,但是這對學生(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