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並下令將英國艦船驅逐乾淨。

鴉片辯論賽和林則徐的誤判(3)

鴉片只是一個導火線。關鍵問題其實還是馬戛爾尼半個世紀前的老問題:開啟天朝的大門,開放通商貿易。此時的大英帝國,較馬戛爾尼時期可謂突飛猛進,工業革命業已取得重大突破,大量廉價的工業品正在世界範圍內四處尋找市場,而英國的蒸汽戰艦和長槍大炮,已經足以敲開天朝的大門。

戰爭,使天朝的無知和衰落徹底暴露。

林則徐怎麼可能意識到,在這樣一個加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閉關鎖國早已淪為歷史塵埃,在這樣一個時代,早加入這個全球化程序早受益,但歷史的慣性已超越了林則徐等人的思考範圍,後人也只能發些“事後諸葛亮”的議論罷了!

戰爭、謊言與真相(上)(1)

林則徐對英國人採取斷然措施,可能受到當時律勞卑事件的影響。律勞卑是1833年英國政府廢除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專營權後,派往廣州的第一任英國政府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大概毫不瞭解當年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使團失敗的原因,他到達廣州後,竟然以平等的口氣向當時的兩廣總督盧坤發出了一封平行公函!

天朝當時顯然還沒有接受近代平等外交關係觀念的跡象。對於律勞卑竟然想和天朝平起平坐的大膽口氣,盧坤大為憤怒,立刻拒絕了這封公函,並命令律勞卑立即返回澳門。律勞卑拒不返回,仍舊待在廣州,於是盧坤下令封閉商館、停止供應、中斷貿易。律勞卑退出廣州,並擅自指揮兩艘軍艦打入珠江,盧坤則集合了68只戰船應戰。但此時的律勞卑失去了英國商人的支援,他本人也得了瘧疾,只得黯然回到澳門,後於當年10月病死於斯。

律勞卑的失敗讓大清官員相信,只要大膽封鎖外國人的商館,就不怕他們不屈服。而從繼任的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的表現來看,他們似乎達到了目的。後來的商務監督們不想再去招惹麻煩,他們在任期間幾乎都待在風雨飄搖的伶仃洋上,成天無所事事,只盼著任期結束後早點回國。

但第四任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來廣州後,大概是出於個人的進取精神,開始執行一種積極的政策。他甚至違背英國外務大臣巴麥尊的訓令,向清政府遞上了畢恭畢敬的“稟帖”,這讓當時的兩廣總督鄧廷楨很滿意,義律才得以重返廣州。

1839年林則徐採取斷然措施後,當年11月英國軍艦與中國水師在穿鼻洋海面有過幾次小規模的武裝衝突,算是鴉片戰爭的前奏。這幾次衝突雙方各有勝負,但對後來的戰局並無大的影響。林則徐上報說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勝果,道光帝聞訊大喜,於是在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以為這事就此了結。

但短暫的平靜很快被打破了。

1840年6月,一支由20艘戰艦和28艘運兵船組成、兵力約7000人的英國遠征軍到達廣州口外海面。英軍隨後按照其預定方案,封鎖了珠江口,並於6月底北上,準備佔領舟山後封鎖長江口和黃河口。英國人以為經濟封鎖會產生效果,但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帝國並不害怕經濟封鎖,他們最擔心的,是國土的淪喪!

舟山是中國第四大島,為蘇浙閩海面之鎖喉,島上設有定海縣城。康熙帝年間,寧波曾設為對外通商口岸,定海縣城曾設有“紅毛館”並接待過英國商船,但到乾隆帝年間,寧波海關被關閉,英國商船也就被禁止入內——除了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使團曾經在這裡作過短暫的停留。

英國本有意佔領舟山作為其貿易和擴充套件勢力範圍的前沿,但陰差陽錯的是,這個計劃被香港和上海取而代之。英國艦隊來到舟山後,當地人似乎還依稀記得當年的外國商船,以為是洋人們來此卸貨貿易,正當這些人為可能的獲利而歡欣鼓舞時,他們的知縣卻收到一封他從來沒有見識過的“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英國人限令他們半個時辰內投降!

英國人畫的《奪取定海》

當地守軍顯然被英國猛烈的炮火嚇壞了,他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作戰方式。英國人大概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擊毀了當地脆弱的海岸防禦體系,參戰的1500名士兵,死亡和受傷各13人,其他的都逃跑了。在失敗面前,知縣姚懷祥只能選擇投水自盡,以死報國,表現了一個儒生應有的氣節。

而在攻陷定海之前,英國第二批北上的艦隊來到廈門,因為投書問題,雙方進行了一場炮戰。中國官員拒絕接受這樣不恭敬的文書,因為上報朝廷,很有可能會被罷官甚至殺頭。一直到8月,道光出於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