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幫助來戒絕,須開設戒菸院。”
後來,他給道光帝上奏說,倘若朝廷對鴉片走私貿易視而不見,“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句話深深觸動了道光帝,於是下定決心禁止鴉片。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鴉片辯論賽和林則徐的誤判(2)
1839年,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南下廣東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禁菸運動。讓林則徐感到驚訝的是,當他下令收繳鴉片時,義律未請示倫敦,也沒有討價還價,就命令英國商人交出所有存貨兩萬多箱鴉片,此舉讓林則徐感到滿意,卻引起了英國朝野一片譁然。
林則徐
但這時發生了一個意外事件。1839年7月7日一夥英國水手來到九龍尖沙咀的小酒館酗酒鬧事,引發鬥毆,結果導致村民林維喜傷重死亡。林則徐毫不遲疑地要求英國人交出兇手,按大清律要捉拿水手中的一人來償命。但義律只同意賠償死者家屬並懲辦所有參與此事的水手,而拒絕交出一人來殺頭頂罪。這時,大清律與英國法律發生了國際法意義上的衝突,中國人認為殺人償命是理所當然,而英國人卻無法認同自己的同胞遭受他們認為的“野蠻肉刑”。這種衝突正是後來租界內治外法權的由來。
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林則徐在8月15日下令禁止一切貿易,並封鎖了外國在廣州的全部外貿企業。義律見勢不妙,趕緊命令英國商人及家屬登船上海。林則徐則進一步採取措施,嚴禁村民供應英船日用物品,並派戰船封鎖英船,如果發現上岸的外國人,一律就地正法。無奈之下,義律在9月5日派特使要求林則徐解除封鎖,恢復正常貿易關係。林則徐未達到目的,拒絕了義律的要求。當天下午,英國軍艦向封鎖他們的中國戰船開炮。
大英帝國終於露出了它猙獰和強權的一面!
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只能導致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即使現在的國際社會相對文明,但這個法則顯然同樣適用。英國在忍耐了近半個世紀後,終於決定要採用炮艦政策把中國納入到其利益範圍了。
此時的倫敦,聽到中國焚燒鴉片的訊息後,從事東方貿易的院外活動集團立刻動員起來了。這些利益集團向政府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要求政府採取堅決行動。19世紀大英帝國的政治巨頭帕默斯頓甚至叫嚷著說:“給中國一頓痛打,然後我們再解釋!”
但發動對中國戰爭的議案也不是一邊倒。帕默斯頓同時期的政治對手格萊斯頓,嚴厲譴責說:“在人類歷史中,我從未見過如此不正義,並故意要使國家蒙受永久恥辱的戰爭,高傲地飄揚在廣州城頭的英國國旗,只是為保護一樁可恥的交易而升起的。”
很可惜,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道德常常讓位於利益。
1840年4月7日,托馬斯·斯當東爵士,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小斯當東,他來到下議院闡述了他的論點。他說,“當然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建議中國進行談判。但我很瞭解這民族的性格,很瞭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他的話很起作用,議案透過了。雖然在最後表決中,議案僅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得到透過,但這並不足以安慰地球另一邊的中國人。
林則徐和英國議會顯然沒有在同一平面上思考問題。林則徐認為他的問題是進行一場反毒品的鬥爭;而英國卻認為這是涉及貿易自由這一神聖權利的問題。英國議會辯論的時候,把政府的戰爭議案說成是發動一場“鴉片戰爭”——據說這是“鴉片戰爭”一說的原始出處。
林則徐算是當時最瞭解英國情況的朝廷命官了,他配有四個翻譯,終日為他翻譯英文書報,整理成冊,以供參考。想必林則徐已經瞭解了英國的地理環境、人口、軍隊等實力情況。但從簡單的數字來看,英國顯然不如天朝。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的GDP仍居世界首位,甚至超過西歐的總數。但正如張文木先生指出的,“在大國興衰史上,被打敗並由此衰敗的,多是富國!”(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
林則徐斷定英國不可能會為了鴉片而與天朝開戰,理由很簡單:英國路途遙遠,補給困難,怎有實力冒犯天朝?何況中英貿易近兩百年,茶葉生絲等貿易利益重大,斷不可能為了一些鴉片走私商人而大動干戈。而道光帝更是對這些糾纏不清的夷務早已厭煩不已,在虎門銷煙後,他乾脆宣佈“英逆”罪行,永久禁絕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