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文寫作,其實這些學習內容,彼此交叉,疊床架屋。比如學了審題以後,再學立意、佈局、謀篇,其實在構思過程之中,這幾方面往往是融為一體的,弄明題意以後,文章的框架,乃至開頭該怎樣寫,如何展開,乃至開頭的幾句也都有了。老子說過:“少則得,多則惑。”按“作文七巧”來學習,可以省時省力。
《作文十九問》是《作文七巧》的續篇,是“補述”,用的是對話體。透過師生的對話,有針對性回答了學生初學時未能完全弄明白的問題,涉及的範圍也比前一本書廣,文筆也更活潑靈動。如果說,《作文七巧》著重從寫作本身看,是一種宏觀把握,《作文十九問》則擴充套件其範圍,談了與作文有關的方面,如閱讀、鑑賞、語言使用、文章修改,更多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談的。文章是一句句寫出來的,運用語言,就得要有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敏感,就得把握語言規則。作者從相鄰學科,如語法、修辭、邏輯、文學鑑賞,針對寫作者存在的問題,作一些指點,豐富他們的學養。比起《作文七巧》來,這本書涉筆成趣,常常是從生活之中的一些小事件說起,諸如第二問,就“下課十分鐘”這個題目,和學生一起構思,並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文章佈局的規律性的法則——“目標在望,努力以赴,出現干擾,產生結果”,把語文教師常講的“起承轉合”那一套講活了。
《文學種籽》是《三書》的最後一本,推其命意,大概是想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一些文學的種籽。內容和寫法上,比起前兩本又有變化。作者在講了作家語言基本功和文學創作與一般寫作的區別以後,再講了幾種基本文學體裁的寫作,結尾講了初學寫作者,乃至作家感到困惑的問題,如體裁選擇、題材運用、藝術構思、作家素養,歸結到作家的人生的終極關懷上。這本書是引導學生登堂入室的,對於以後有志於從事文學創作的固然大有裨益,即使是無意於當作家的,也很有啟發。因為這本書既將前兩本書所講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可以幫助讀者領略得更為深刻;它又將作文與做人聯絡到一起了,讓讀者明白提高素養與寫作的關係。
前人詩云:“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一些大作家、文章高手,寫了一輩子文章,但很少有幾篇講如何學習寫作的文章。他們或許是認為這類文章沒有價值,如果寫了就會跌身價;也有人寫了一點,但是擺脫不了“寫作教程”一類書的模式,板著面孔說教,使人看不下去。王鼎鈞先生年輕時讀夏丏尊、葉聖陶合著的《文心》,發大願心,也要寫出同樣型別的有益於後學的語文讀物,《三書》是還願,也是開拓。《三書》在夏、葉《文心》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更能切實地解決當前寫作學習中的“三難”問題。
王鼎鈞先生是有名的文學大家,《三書》,對先生而言,不過是牛刀小試,然而也可以從中窺見他的素養和人格風範。感謝他用《三書》傳遞薪火,造福後代。
(作者系蘇州市第十中學高階語文教師、二級作家,全國作文中心研究員)
《作文三書》第二問(1)
○爸爸看了我的作文簿,表示很不滿意,他說文章有文章的樣子,我的作文簡直不成樣子。文章也有樣子嗎?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的意見很不一致。我們批評一篇寫得不好的文章,可能說它“不成其為文章”,說這句話的人,大概是認為文章有樣子的吧?我們聽一個人說話,聽來聽去,我們可能對他說:你別在那兒做文章啦!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也許是認為文章有樣子的吧?
○我對文章的樣子很有興趣,如果作文有樣子,作文不就容易得多了嗎?到底有沒有樣子?你能不能替我們設計一下?
□我可以介紹幾個樣子,但是,它並不見得容易。你們最近一次作文,老師出了個什麼樣的題目?
○老師要我們寫“下課十分鐘”,也就是寫兩節課當中那十分鐘休息的時間。
□你是怎麼寫的呢?
○我說我有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下課以後還一直想那道題目,十分鐘不知怎麼就過去了。
□這應該是一篇好文章啊。
○哪兒來的好文章?這十分鐘有什麼好寫的?
□好吧,那就咱們一塊兒想辦法。下課十分鐘,你一直在想一道數學題,始終沒有想出解題的辦法來,你的意思彷彿是,如果題目能解開,你這十分鐘就充實了,文章就有內容了,現在題目始終解不開,事後回想起來很空虛,文章也就沒有什麼可寫的了。
○對呀。
□我看並不完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