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方:天台烏藥散加減。本方功能疏肝行氣,散寒止痛,適用於肝氣橫逆,小腸氣滯的病證。
常用藥:烏藥、木香辛香行氣;良姜、肉桂、吳茱萸、茴香溫脾暖肝散寒;青皮、枳實、檳榔疏肝理氣,破結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活血;荔枝核、橘核疏調肝氣,緩急止痛。
氣鬱日久化火,症見口苦咽乾,苔黃,脈弦數者,可加黃芩、山梔。
(二)虛證
1。虛寒滑脫
久瀉久痢,滑脫不禁,延久不已,甚則脫肛,小腹隱痛,腸鳴,喜按喜溫,四肢不溫,倦怠乏力。
治法:澀腸固脫。
例方:真人養髒湯加減。本方功能補虛溫中,澀腸固脫,適用於腸腑虛寒,滑脫難禁的病證。
常用藥:黨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肉桂、肉蔻溫脾厚腸;訶子、罌粟殼固澀止瀉;當歸、白芍和血止痛;木香調暢氣機。
虛中夾實者,固澀後雖大便次數減少,而腹脹或痛,納減不適,而有血瘀者可加當歸、川芎、赤芍等養血和血。
2。津枯腸燥
大便秘結乾燥,艱於排出,數日一行,或口臭,咽燥,頭昏,腹脹。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
治法:潤腸通便。
例方:潤腸丸加減。本方功能養血潤燥,理氣通便,用於血虛津少,腸腑失潤的病證。
常用藥: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火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引氣下行。
血虛有熱,兼見口乾,心煩,脈細數,加生首烏、玉竹、知母等以生津清熱,或用增液承氣湯加減。
【臨證備要】
1。小腸病虛證多偏於寒,與脾陽虛而寒從內生有關;實證多偏於熱,邪熱多由心經傳來,故有“心移熱於小腸”之說。大腸病,虛證多與脾氣虛而運遲,或脾氣陷而不舉,或為脾腎陽虛而釜底無薪有關;實證多由肺氣不肅,腸燥便秘,或為胃火灼津,燥矢不得下行引起。
2。大腸、小腸尚與肝、腎兩髒有關。小腸位於臍腹,而小腹、前陰為肝經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陰囊或睪丸腫大,以及在腹股溝處出現的“狐疝”等病證,習慣稱為“小腸氣痛”;大腸又與腎有關,故凡年老腎氣虛衰,腸腑燥結而大便多日不解,可根據《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之旨,採用溫腎益氣、濡潤腸腑之藥而取效。
3。大腸、小腸與心、肺在發生疾病的過程中,也能相互影響。如心火亢盛,小腸實熱,症見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澀痛或尿血者,是心火下移於小腸所致;又如肺陰不足,大腸液虧,症見口唇乾燥,咽喉失潤,大便日久不解,甚則口臭頭痛等,乃肺津虧虛,累及大腸失濡之故。
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其經脈絡腎,與腎相通,互為表裡。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貯藏尿液和排出小便,而這些功能有賴腎的氣化作用,故膀胱病變每與腎臟密切相關。《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膀胱有病,氣化功能失常,可導致尿量、尿次、排尿和尿液的色、質發生變化。
【辨證論治】
一、辨治原則
膀胱病證,有虛有實。實證多由於溼熱,治宜清利溼熱為主;虛證常見寒象,每與腎虛並見,治宜溫腎固攝;若腎虛而膀胱有熱者,則屬虛實夾雜,治當益腎清利,分別主次,虛實同治。
二、證治分類
1。膀胱實(溼)熱
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澀痛,小腹脹滿,小溲不利,或點滴不暢,甚則癃閉不通,尿色深黃,混濁,或伴膿血、砂石。舌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利溼熱。
例方:八正散加減。本方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適用於膀胱溼熱,氣化不利之證。
常用藥:木通、車前子、燈心草、梔子降火利水;萹蓄、瞿麥清熱利溼通淋;滑石利竅散結;甘草梢清熱,緩急止痛。
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並加用枳實,以通腑洩熱;溼熱傷陰者,加生地、知母、白茅根。
2。膀胱虛寒
小便頻數清長,或不禁,尿有餘瀝,遺尿,尿濁,甚或小便不爽,排出無力。舌潤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固攝。
例方:桑螵蛸散加減。本方功能調補心腎,固精止遺,適用於腎虛氣不固攝之證。常用藥: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菟絲子、龍骨補腎固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