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支援。作為一箇中國人,當自己的國家面臨困境之時,能為國家做一點事,盡一點力,怎麼也能說得過去的。
事實上,霍英東當時是有些愛國傾向的。有一次,他曾對我說:“我記得當時,有幾個人,內地方面很想他們從香港回內地居住,比如李惠堂(老牌足球名將)、紅線女等人,紅線女回去了,李惠堂始終沒回去。當時,假如有人動員我回去,我自己一定會回去的。但以後的歷史就不知怎樣了……”
拋開是是非非問題不論,而說霍英東自己,若不是有著過人的膽識,就絕對不會有他衝破“禁運”與中國內地做生意的傳奇經歷出現。如果有那麼一天,霍英東毫不保留地向人們講述這其中的過程,那麼這故事一定令人驚心動魄。可以想像,在這海上貿易發跡的傳奇故事背後,霍英東承受著多大的壓力,付出多大的代價;他要歷盡千辛萬苦,甚至不顧個人性命的安危……
1962年12月,香港一家報刊曾刊登一篇介紹霍英東早年發家史的文章。文章作者在談到霍英東的這段海上冒險發跡的經歷時,深有感慨地說,霍英東“這一個人,處在20世紀的今日,竟能一朝發達,如今,竟是香港一位最有名的實業家,應算是異數……我則記起古語那兩句‘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另外兩句則是‘英雄莫問出處,奇蹟在於人為’。這兩句話,都適用於霍英東。”
“英雄莫問出處,奇蹟在於人為”這兩句話,應該是霍英東那段海上冒險發跡傳奇的頗為恰當的評語。
第十一章� 涉足地產初顯創新本色
�棄海登陸,成立霍興業堂,縱橫地產行業。重金購買使館大廈,買下九龍油麻地四方街地皮大興土木。他首創“分期付款”和印發“售樓說明書”方法,令樓盤貨如輪轉……小試牛刀,不同凡響。
創立霍興業堂
由於朝鮮戰爭時的海上貿易大有斬獲,霍英東一躍成為香港的新貴。�那時,霍英東正好30歲。如果單以財產的豐厚而論,可以說霍英東是做到“三十而立”的。
到了這個時候,霍英東已不需要再去冒性命危險去賺錢了,不需要風裡來浪裡去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霍英東“退出江湖”,守著錢財過一生。他要用自己海上貿易賺取的錢,去賺取更多更多的錢……搞什麼投資,做什麼生意好呢?霍英東的腦子又開始不停地轉動起來。
1950年前後,一種新興的行業開始在香港隱現,這就是地產業。1947年,中國銀行曾以每平方英尺251。44元的價錢,投得中環一塊官地,創下當時地價最高的紀錄。另外,主要是由於內地政權易手的原因,內地資金大量湧進香港,香港的各行各業一度蓬勃,加之“聯邦特惠稅”優惠政策在香港實施,中外商人紛紛湧來香港,社會對土地和樓宇的需要自然日益增加。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香港人口在短短的五六年間急增了幾倍。抗戰結束時,香港人口只有50萬,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已超過150萬。
大量資金湧入,人口急增,地產行業的興起和繁榮也就在所必然。霍英東審時度勢,決定把自己的資金全部押在地產上,大幹一場。
對於霍英東的決定,當時有些朋友反對,他們所持的理由是:香港的地產市場一向由英資財團壟斷,華人很難與他們分一杯羹。
別人反對,但霍英東仍然一意孤行,躊躇滿志——這與其說是霍英東太過於自負,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堅信自己能在英資獨霸香港地產市場的情勢下,另闢蹊徑,闖出一條新路子。
1953年6月,霍英東創立了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股東是霍英東與呂燕妮。公司的註冊資金是465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大數目。霍英東計劃以霍興業堂為旗艦,縱橫香港的地產市場。
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的註冊地址是灣仔告士打道152號,霍母劉氏當時就住在隔壁的151號私宅。當時霍英東已不再跟母親同住,而是另立門戶,與妻兒住在富裕人家聚居的跑馬地藍塘道11號豪宅。
重金購下利家的使館大廈
霍英東雖然想在地產行業大展身手,但當時,除了貨運生意他較為在行外,其它生意,他可是門外漢,所知甚少。
他曾坦率地對我說:“當時,我連銀行戶口都不會開,開了一間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後,公司連銀行戶口都沒有。我學別人那樣,把現錢放在家裡,或者買一些黃金回來,放在牆縫裡頭。當時真是不懂做生意,認為做生意就像是開雜貨鋪一樣。”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