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辨昏迷、虛脫

昏迷是指意識消失,神志不清的症狀,多屬邪實閉證,可見於溫熱病、真心痛等疾患的嚴重階段,臨床應辨清熱閉、痰閉、寒閉。虛脫表現為神志煩躁不安而意識尚清,面色蒼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呼吸短促,甚者神志昏昧不清,脈細微欲絕,多為陰陽衰竭,尤以亡陽為主。

4。辨水腫

由於心陽不振,而致脾失轉輸,腎失蒸化,氣不化水,水液內停而為飲,或泛溢於肢體形成水腫,其腫以下肢為甚,並可延及腹部,甚至全身皆腫,面唇紫紺,頸脈動,胸悶心慌,短氣不足以息。

5。辨失眠、健忘

兩症常相兼見,多因心脾兩虛,心腎不交,或痰熱上擾,導致陽不能入於陰。

三、治療原則

虛證分別用溫陽、補氣、滋陰、養血法。實證宜予清火、滌痰、化飲、行瘀法。若熱陷心包者,當清心開竅。心神不安者,宜鎮心安神。虛實夾雜者,又需兼顧調治。

四、證治分類

(一)虛證

1。心氣虛

心悸氣短,動則為甚,自汗,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胸部悶痛。舌淡紅,苔薄白,

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心。

例方:養心湯加減。本方功能益氣寧心,養血安神,適用於心氣不足,心神失養之病證。

常用藥:黃芪、黨參、茯苓、炙甘草補益心氣;當歸、丹參、紅花、川芎活血通脈;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茯神養心寧神;陳皮調中健脾。

若心腎氣虛,動則短氣喘促,加紫石英、五味子兼納腎氣。

2。心陽虛

心悸而有空虛感,惕然而動,喘促陣發,面浮肢腫,形寒肢冷,或心痛暴作,脈來遲弱或結代。若陽虛欲脫,則可出現面色蒼白,唇青肢厥,甚或汗出,脈沉微細欲絕等危候。

治法:溫補心陽。

例方:參附湯、四逆湯加減。兩方共具回陽救逆功能,適用於心陽衰弱及心陽欲脫,之危重證。參附湯治氣隨陽脫,重在回陽益氣,以汗多脈微,心陽欲脫者為宜;而四逆湯重在回陽救逆,以四肢厥冷,陽脫者為宜。

常用藥:附子、肉桂溫補心陽;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補益心氣,以寧心神。

出現心陽欲脫者,急用參附、四逆合方,並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回陽益氣,救逆固脫;若因陰竭陽亡,酌配麥冬、五味子救陰以扶陽。

3。心血虛

心悸怔忡,雖靜臥亦不減輕,健忘,失眠多夢,面色咣白無華,頭昏目眩,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脈細弱或結代。

治法:養血寧心。

例方:歸脾湯加減。本方功用健脾益氣,養血寧心,適用於心脾兩虛或心血不足,血不養心等病證。

常用藥:當歸、白芍、熟地、桂圓肉補血養心;黨參、黃芪、白朮益氣生血;遠志、棗仁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

如不寐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養心寧神,或加合歡花、夜交藤、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

4。心陰虛

悸煩不寧,寐少夢多,驚惕不安,口乾舌燥,或舌瘡頻發,面赤升火,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苔,脈來細數。

治法:滋養心陰。

例方:天王補心丹加減。本方功能滋陰清熱,養心安神,適用於心陰不足,陰虛火旺,心神不寧等病證。

常用藥:天冬、麥冬、玉竹滋養心陰;玄參、生地滋腎養心;丹參、當歸補血養心;遠志、柏子仁養心寧神;棗仁、五味子斂心氣,寧心神。

若心火偏旺,心煩不寐,口舌生瘡者,加黃連、山梔清心洩熱;伴腎陰虛,腰痠耳鳴,咽燥者,加首烏、枸杞、龜板、鱉甲滋養腎陰以濟心陰。

(二)實證

1。心火熾盛

心悸陣作,煩熱躁動不安,寐多噩夢,面赤目紅,口乾苦,喜涼飲,口舌糜爛腫痛,小便黃赤灼熱。舌尖紅絳,苔黃或起芒刺,脈數有力。治法:清心瀉火。

例方:硃砂安神丸、導赤散加減。硃砂安神丸功能鎮心安神,養陰清熱,用於陰虛火旺之心悸、失眠等症。導赤散功能清心瀉火,導熱下行,用於心火上炎之心煩、舌糜、尿赤熱等症。

常用藥:黃連、山梔、竹葉、木通等清心瀉火;硃砂鎮心安神;當歸、生地補養陰血;甘草梢清熱瀉火,導熱下行。

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