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是指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這三個人都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臣:張良是劉邦麾下的大謀士;蕭何作為相國為劉邦鞏固後方貢獻良多;韓信是劉邦手下不可多得的帥才,為劉邦打敗項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史載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我為什麼可以得到天下?”大臣們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劉邦便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作戰必定勝利、攻城必然攻陷,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可以稱為人傑。能夠使用他們,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漢初三傑由此而來。
十一
正 文
細柳亞夫軍規緊,削蕃晁錯性命喪;
人贊李廣飛將軍,為國去病家無常;
張騫一去十三載,蘇武北海牧羔羊。
釋 義
細柳亞夫軍規緊
細柳營:
周亞夫是西漢的名將。為了防止匈奴進犯,漢文帝派周亞夫駐守在細柳、劉禮駐守在灞上、徐厲駐守在棘門。三處駐軍互為犄角守護長安。漢文帝到三處犒勞駐軍。在灞上、棘門這兩個地方,站崗計程車卒見到是皇帝的車駕,也不通告便放其透過,兩地的主將迎接漢文帝的時候都是慌慌張張的。漢文帝走的時候,兩地的主將都帶了全體將士送行。漢文帝來到細柳營的時候,士卒卻以軍中只聽將軍的命令為理由拒不開門。士卒直到漢文帝派使臣拿著符節進營通告,周亞夫下令才開啟營門。不僅如此,周亞夫還身穿戎裝迎接漢文帝。勞軍完畢離開細柳營後,大臣們紛紛指責周亞夫失禮。漢文帝聽了卻說:“這樣的軍隊才能打勝仗,周亞夫是個人才。”漢文帝臨終前囑咐太子周亞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後來的七王之亂,全靠了周亞夫才剿滅。
削蕃晁錯性命喪
七王之亂:
晁錯是西漢的名臣。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劉姓的統治,曾將劉氏侄孫封在各地做藩王。這些藩王的存在極大的分散了中央政府的權力。針對這種情況,晁錯在漢景帝面前力主削減藩王權利,鞏固中央集權。晁錯還將自己的主張寫成了著名《削藩策》上報給朝廷。晁錯為了漢朝強行削藩,卻把自己放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位置。晁錯的父親從家鄉趕來勸阻他,但他為了漢朝的利益絲毫不為所動,繼續推行削藩。後來藩王中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以“清君側”、誅殺奸臣晁錯為名聯合另外六家藩王發動了叛亂。面對這種情況,漢景帝為了安撫諸王,竟將晁錯腰斬。吳王劉濞為了叛變已經準備了數十年,那裡會因為斬殺了晁錯而退兵。最後經過連番大戰,這場叛亂才平息下去。由於參與叛亂的藩王有七名,故此史稱“七王之亂”。
人贊李廣飛將軍
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西漢的名將。李廣足智多謀,一次他和百餘名騎兵遇到了匈奴大隊人馬。匈奴人多勢重,眾士卒皆心生怯意,李廣卻說:“我們如果馬上逃跑,定會被匈奴射殺一空,不如不跑,讓他們以為我們是誘敵之兵,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李廣命令眾騎兵朝匈奴前進,距敵二里又讓士卒門下馬休息。匈奴以為他們是誘敵之兵而不敢出戰。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察看,李廣立即將他射殺,然後繼續假裝休息。匈奴兵見狀更加確信漢軍有埋伏,急忙連夜撤離。李廣帶兵與匈奴作戰多年,斬獲無數,匈奴甚是懼怕,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很多年不敢侵犯漢朝的邊境。漢時對立功的將領有封候的獎勵,李廣雖然屢立戰功,威名遠揚,卻總是因故無法封候。後世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詞語慨嘆功高不爵、命運多折。
為國去病家無常
霍去病辭賞:
霍去病是西漢的名將,西漢名將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雖然只有十七歲,但卻率領著八百名騎兵奔襲數百里,斬殺了二千多名匈奴士兵,還抓住了匈奴單于的叔父。霍去病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屢敗敵軍。漢武帝為了獎勵霍去病的功績,修建了一座精美的宅院準備賞賜給他。當漢武帝讓霍去病去察看住宅的時候,霍去病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語出《風俗通義》,意為:匈奴沒有消滅,哪裡可以安家。)堅決的謝絕了漢武帝的獎勵。公元前117年,二十四歲的霍去病便因病英年早逝,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每次都大勝回師,一共滅敵十一萬,俘虜四萬。霍去病的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大。霍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