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出征,今日我如果隻身逃回,有什麼面目去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項羽說罷掩面自刎於烏江江畔。

誓擁劉氏白馬盟

白馬盟:

漢高祖劉邦在爭奪天下之時,曾經分封了一批盟友和功臣為王,因為他們不性劉,稱為“異姓王”。但劉邦始終認為異姓王不可靠,在平定天下之後便以種種藉口除掉了這些人。為了鞏固漢朝的政權,在清除異姓王的同時,劉邦還大封劉氏子侄為王,這些王被稱為“同姓王”。劉邦晚年和大臣們訂立了“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語出《史記》意為:不是劉氏而為王的,天下共同*他。)的盟約,借已確保只有劉姓者可以為王。古時訂立盟約採用的方式是斬殺牲畜取得血塗在嘴唇上,因這次是斬殺白馬取血而訂立的盟約,故史稱“白馬盟”。白馬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東漢末年。劉邦以為只要讓劉氏子侄為王,便可以保證漢朝江山的穩固,但實際上他的這種行為卻削弱了皇權、為日後諸王爭權和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大風起兮高祖唱

《大風歌》:

劉邦雖然建立了漢朝,但他得以戰勝項羽,卻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有的雖然原來是他的部屬,但實力早已非往日可比,劉邦只能先封它們的首領為王,再將他們陸續消滅。公元前196年,劉邦自出徵擊敗了淮南王英布的軍隊,英布也被自己手下的部將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一日酒酣,劉邦想起自己多年的征戰、部下的背叛,感觸頗多,便邊擊築邊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為:大風颳起來了阿,雲隨著風翻騰奔湧阿!威武平天下阿,榮歸故鄉。到哪裡去找勇士阿,守衛國家!)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

曹參治國循蕭規

蕭規曹隨:

曹參是西漢的相國。曹參早年曾隨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蕭何臨終前向漢惠帝推薦他當相國。但曹參擔任相國之後,只是循規蹈矩辦事,從不頒佈新的法令。漢惠帝命曹參的兒子曹窋規勸曹參。不料曹窋剛一開口,便被曹參責打了二百板子。次日,漢惠帝責問曹參為何如此。曹參不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陛下和先帝誰更有才能?”漢惠帝說:“我比不上先帝”曹參又問:“您看我和故去的蕭相國誰更有才能哪?”漢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相國。”曹參說:“既然我們不如他們二位,又何必非要改變他們制定的法令哪?只要按章治國便是了。”漢惠帝這才明白曹參之所以無所作為的原因了。曹參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使漢朝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從而得到了人們的稱讚。由於曹參是按照蕭何所制定的法令治理國家,故被後人稱為“蕭規曹隨”。

周勃左袒株呂黨

左袒株呂:

周勃是西漢的軍事家、政治家。漢惠帝登基時年幼,他的母親呂后掌握了大權,便背棄白馬盟,大封呂氏子弟為王。呂后死後,呂氏子弟呂祿擔任了漢朝上將軍、呂產擔任了漢相。呂祿和呂產分別掌握南北二軍,把持朝中大權,謀奪劉氏的天下。當時,周勃擔任太尉,卻不能進入軍營大門;陳平擔任丞相,卻不能處理政事。於是周勃與陳平趁齊王*呂黨之機,用計逼迫呂祿交出北軍帥印。周勃得到帥印後來到北軍,要求將士們用裸露臂膀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支援劉家的裸露左臂(古書作左袒),支援呂家的裸露右臂。左軍將士心向劉家,一齊露出左臂。得到了北軍將士的支援,周勃派兵入供協助劉章殺呂家的人,後來他與其他大臣共同擁立代王劉恆登基成為漢文帝。

相關知識

楚漢爭霸: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起義演變而來的一場戰爭,目的在於爭奪國家政權。秦末伴隨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起義,各地湧現出了許多武裝反秦集團,而這些起義軍中勢力最強的是項羽和沛公劉邦二人。陳勝、吳廣戰死後,項羽在鉅鹿戰勝了秦軍主力,而劉邦卻搶先攻佔了咸陽。雖然義軍將領曾有先入咸陽者為王的約定,但由於項羽依仗自己實力強大,自封為西楚霸王,卻將劉邦封在偏遠的漢中。漢王劉邦在韓信、蕭何等人幫助下積聚力量,殺出漢中,劉邦與項羽苦戰了五年,大戰七十餘次,小戰四十餘次。又派韓信攻佔趙魏齊等地,還與其他諸侯聯合,逐漸佔據了戰場的優勢,最終將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率殘部突圍,最終自刎於烏江江畔。自此楚漢爭霸結束,漢王劉邦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