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的爭議,最終還是需要皇上拍板。
其實王承恩開口為楊嗣昌辯護的時候,眾人就知道最終結局如何了,王承恩時刻都跟隨在皇上的身邊,其開口說出來的話語,肯定是代表了皇上的意思,如今的情況之下,內閣已經沒有辦法與司禮監抗衡了。
內閣首輔錢士升,幾個月之前就失去了皇上徹底的信任,特別是楊嗣昌出任內閣次輔之後,而此番錢士升不遺餘力的彈劾,怕也是想除去內閣之中的阻礙。
朱由檢終於開口了,這一次他非常的乾脆,毫不留情的駁斥了錢士升的彈劾,認為楊嗣昌忠心耿耿,完全值得信任,此番的彈劾乃是親者痛仇者儘快的舉措,日後不要提及。
朱由檢還當場宣佈,敕封楊嗣昌為太子太師,率領朝廷大軍抗擊流寇。
朱由檢開口的時候,錢士升一直都是低著頭,本來想著反駁的他,沒有開口,不知道內心在想些什麼。
早朝結束之後,朝中的議論很快出現,此番的議論對錢士升很是不利,眾人認為皇上已經開始完全信任司禮監以及內閣次輔楊嗣昌,排斥內閣首輔錢士升,或許不長時間之後,內閣首輔就要調整人選了。
楊嗣昌面臨的局勢,也是非常不利的,以十五萬大軍抵禦近百萬的流寇,想要獲取勝利太困難,能夠讓流寇知難而退,回到山西與河南去就很不錯了。
沒有人認為楊嗣昌能夠真正獲取戰鬥的勝利。
第八百四十三章大跌眼鏡的戰局
“朝廷大軍沒有那麼容易垮掉,楊嗣昌一定能夠獲取重大的勝利。”
鄭勳睿的這句話,讓周延儒和鄭錦宏等人不明白,在他們看來,楊嗣昌本就是文官出身,真正指揮打戰的事情很少做,或者可以說沒有直接做過,這樣的人指揮生死攸關的戰鬥,想要獲取勝利是不可能的,能夠不被流寇全殲就算是不錯了。
看見眾人吃驚的神情,鄭勳睿再次開口了。
“流寇的戰鬥力不強,諸位都是知道的,單單從戰鬥力方面來說,流寇是比不上朝廷大軍的,只不過佔據了人數上面的絕對優勢,同時朝廷大軍經歷了松山之戰的慘敗之後,士氣不振,故而普遍不被看好,不過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地方,那就是楊嗣昌的決心。”
“楊嗣昌建議讓流寇攻打陝西,結果未能得逞,按照以前的處置辦法,楊嗣昌必定遭遇到數不清的彈劾,輕者丟官罷爵,重者被投入到大牢之中,不過現如今楊嗣昌依舊指揮大軍作戰,什麼事情都沒有,而且還被敕封為太子太師,如此情況之下,楊嗣昌豈會不拼死效命,主帥拿出來非同一般的勇氣,下面的軍士自然是受到鼓勵的。”
“楊嗣昌麾下的左良玉和賀人龍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驍將,多次與流寇作戰,既有重大的勝利,也有慘不忍睹的失敗,他們知道流寇的弱點是什麼,必然在接下來的戰鬥之中,發揮出來最大的能力。”
“英宗時期,土木堡之役大敗,瓦剌的也先擒獲了英宗皇帝,那個時候朝廷大軍的精銳全部在戰鬥之中被消滅。也先逼近京城的時候,面對的是老弱婦孺,名相於謙站出來了,組織城內的老弱婦孺,硬是打敗了強悍的也先,當時的京城保衛戰。恐怕沒有誰認為于謙能夠獲取勝利,偏偏戰鬥結局出乎了所有人預料。”
“京城保衛戰的關鍵,就是于謙的勇氣和膽識,當年于謙面對的局勢,和如今的楊嗣昌面對的局勢有些相似,只要楊嗣昌拿出來足夠的勇氣,這場戰鬥結局真的不好說。”
鄭勳睿的分析有理有據,讓眾人信服,不過眾人也感覺到奇怪。鄭勳睿之前不是說過,朝廷必然面臨失敗的局面,北方必將陷入到大亂的局面之中,鄭家軍正在整合之中,準備開進北方收拾殘局了,為什麼又說楊嗣昌能夠獲取重大的勝利。
如此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鄭勳睿沒有解釋其中的緣由,流寇的勢力進入到河間府,漕運已經停止。京城和北方已經陷入到缺糧的境地,北直隸慘遭後金韃子的蹂躪。秋收季節根本沒有收穫到什麼糧食,山西與河南等地的糧食,悉數被流寇得到,朝廷缺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缺糧必將導致京城的大變,楊嗣昌不管如何的勇猛,也許能夠穩住一時的局面。但不可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朝廷。
還有一件事情,讓鄭勳睿感受到了老天的捉弄,那就是皇太極還是好生生的,沒有任何的問題,八月份已經過去。其沒有暴病身亡。
稍稍停頓了一下,鄭勳睿再次開口了。
“福建的局勢尚未完全穩定,徐望華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