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時徑宰優�芙逃�幕�嵊跋旖檔偷階畹統潭齲��20世紀80年代以後,形勢發生了扭轉,家庭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影響力大大上升,如今家庭經濟條件對子女教育機會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教育規模的擴大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問題值得關注。李春玲:《中國社會分層·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393~420頁。
以上研究主要是採用國外常見的“路徑分析”的模式,用定量資料對父母學歷、職位等對子女的學歷、職位的影響,透過一系列的模型分析得出相關結論。筆者以為,中國這樣一個注重體驗、注重個體感受的社會,缺少來自定性的研究資料是一個缺憾。涂爾幹說過:“如果社會學不能進入到個體的內心深處以描述出它旨在解釋的人類心理世界,那麼社會學就不能完全實現自己的目標。”埃米爾·涂爾幹:《社會宗教與認識論》,轉引自文化研究網,//�culstudies�。因此本章側重於實證,注重個人體驗,以此來描述中國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獲得與傳承的特點。由於中國中產階層尚未發育完成,定性研究的方式可能更合適描述動態變遷的過程。作為“中國中產階層研究”專題論文的一部分,本章對社會分層的著眼點主要集中在教育對中產階層形成的影響,同時由於這個階層明顯的“文化資本”特性,本章接下來將採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作為分析視角。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3年以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五大城市所做的“中產階層生存與發展”訪談、2004年1月所做的電話調查以及筆者2004年3月在南京某重點高中搜集的觀察資料,構成了本章的資料依據。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獲得(1)
古爾德納指出,作為一個正在興起的新階層,知識分子的主要特徵是:“第一,在數量上——它佔有相當多的文化資本份額,並且其收入相對較大的一部分由此產生。第二,在質量上——在某種程度上它的文化是特殊的文化。”艾爾文·古德納:《知識分子的未來和新階級的興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第32頁。可以說,對文化資本的佔有是中國中產階層的根本特點。首先,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較高的學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分析,在中等收入者當中,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佔48�6%,大學本科佔26�3%,其他共佔25�1%。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城鎮居民收入分析”,2002。其次,他們有將文化資本轉化為其他資本的能力。由於現在公認的中產階層群體年齡大多是在30~50歲,他們對於新知識、新事物的掌握能力強,在工作中具有開拓能力,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收入與知識技能逐步掛鉤,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收入水平也越高。從職業上看,中產階層一般集中在需要較高文化資本的行業,如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的專門化程度高,講究情調、品位,有較高的審美水平。
我國中產階層從20世紀90年代大量湧現。經濟發展對知識資源和人才的強烈需求,對個人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這使得整個社會表現出對知識、對人才的強烈需求。由於社會對知識、對人才的渴求,一方面,從事傳授知識的各類教師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們的收入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從人才市場供求的角度看,人才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識技能越高,其價值也就越大,其收入水平也必然提高。劉文綱:《我國中等收入階層需求分析——兼論企業營銷變革》,《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1期。
米爾斯對社會研究提出了一個指導性的方向,那就是“社會科學探討的是個人生活歷程、歷史和它們在社會結構中交織的問題。這三者(個人生活歷程、歷史和社會)是方向正確的人的研究的座標點。”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三聯書店,2001,第154頁。據此,筆者在下面的論述中將盡量把研究問題與社會歷史相聯絡,由於每個年代的人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同,同一歷史事件對不同年齡組的人也不一樣。本節所採用的幾個個案,考慮到了物件的出生年代,其中W10出生於50年代中期,W15出生於60年代中期,W17出生於70年代初, W8則出生於70年代中期。
家庭對人的影響是難以去除的。美國生命歷程理論的創立者埃爾德的研究物件、一位經歷過美國20世紀初經濟大蕭條的過來人說:“你以為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但是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會影響下一個人的生活,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