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胃痛,抽搐”、“每日嘔水”等文字。我們能想象到朱自清先生清冷而孤寂的身影:胃部感到寒冷不適,夜間坐在那裡,不能入睡。令人心酸。長期的粗劣伙食使他的胃病加重,狀況惡化,最終導致了朱自清英年早逝。

朱自清的胃病顯然是戰時惡劣的條件導致,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朱自清經常進食過量,加重胃的負擔,長期如此,導致嚴重的胃疾。在他20世紀40年代的日記中,隨處可看到這樣的記錄。

在喬治家吃晚飯,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以致胃又難受。(1939年12月1日)

天冷,貪食致胃病復發。(1939年12月10日)吃得太多,腸胃消化不良。(1939年12月31日)沈夫人(沈從文夫人張兆和)做酒釀雞蛋,我感到很新鮮,味道也好。(1940年1月25日)

戴太太午飯時給我們吃了饅頭,因為一共吃了七個,致胃病發作。(1940年2月22日)

遇孟實(朱光潛),發現他酒量甚大,較我尤能豪飲。我們在盛開的梅花樹下用餐,陽光融融,溫暖宜人。我們拗不過馮將軍盛情,飲酒十餘杯,但願此舉於我無害。(1941年2月7日)

午餐、茶會上均食過量。午餐系大學裡的人請客。在茶館吃麵條後,胃部立即抽搐。(1941年11月23日)今日兩餐皆吃胡豆飯,不覺逾量。(1942年3月21日)

早晨很冷,三時醒來不能再入睡。勉力出席八時的課程,回到宿舍時像個軟體動物。讀錢基博(錢鍾書之父)的《明代文學》。午睡後額外食月餅一塊,致胃不適,當心!是收斂的時候了,你獨居此處,病倒了無人照料,下決心使自己強健以等待勝利。(1942年12月11日)

讀朱自清日記中關於飲食和食物的部分,隱約覺得,朱自清多食,是免於飢餓的恐懼。但也有生活習慣的成分。也許在他的潛意識中,吃得飽,吃得好,這不僅是每個人的生活本能,更是有精力授課、做學問、寫文章的保障。朱自清作為大學教授收入不薄,但抗不住飛漲的物價,朱自清夫婦多病,又出身貧寒之家,子女多,家累,負擔重。生活質量無法保證,有時他吃一塊又黑又粗的麵包,蘸點鹽就是一頓。接受宴請時,遇到豐美的菜餚,自然會多吃一點。朱自清總歸是一介寒儒,在昆明的幾年,輾轉流離,簞食瓢飲,弦誦茄吹,潛心向學,孜孜不倦。

日記中關於飲食的真實記錄,還原了一個人間的朱自清,多食是導其胃病的主要原因,更接近歷史真相。這樣的判斷無損朱自清的光輝形象,而是避免將其神話的完美色彩。筆者覺得,日記中的朱自清更讓人覺得可親,他的一飲一啄,喜怒哀樂,清晰地在日記中呈現。

朱自清熬過了抗戰最艱難的時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嚴重的胃病使得健康狀況急遽下降。1945年夏天,抗戰臨近勝利,47歲的朱自清已經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驚。吳組緗見到他的時候,這樣寫道:“等到朱先生從屋裡走出來,霎時間我可愣住了。他忽然變得那樣憔悴和萎弱,面板蒼白松弛,眼睛也失去了光彩,穿著白色的西褲和襯衫,格外顯出瘦削勞倦之態。……他的眼睛可憐地眨動著,黑珠作晦暗色,白珠黃黝黝的,眼角的紅肉球凸露出來;他在凳上正襟危坐著,一言一動都使人覺得他很吃力。”

1948年8月1日,朱自清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半年來胃病發作三次,骨瘦如柴……”而此前的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絕“美援麵粉”的宣告上簽字。他在日記中寫道:“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餘仍決定簽名。因餘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此雖為精神上之抗議,但決不應逃避個人責任。”

1948年8月10日,彌留之際的朱自清對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麵粉。”這成為他的遺言。

清華大學鄧以蟄教授對朱自清的悲慘遭遇發出抗議:舉目傷心,此去焉知非幸事。一寒澈骨,再來不作教書人。馮友蘭的輓聯是:人間哀中國,破碎山河,又損傷《背影》作者;地下逢一多,心酸論語,應惆悵清華文壇。

朱自清以生命的代價維護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尊嚴。朱自清的胃病也是經歷八年抗戰之後中國學者的後遺症。

朱自清在胃病日趨嚴重的狀態下工作,奉獻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著作,最後的悲慘命運,讓人慨嘆。“青燈黃卷,焚膏繼晷,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生命不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