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年之後,顏料表面才會出現裂紋。因此,最上面一層顏料是在列奧納多死後由一不知名的藝術家所塗,這位無名氏是按照當時修飾畫作的標準操作的。

自塞拉西尼推出他的證據之日起,他的解釋就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而面對新一輪的爭議,烏菲奇美術館明智地悄悄將修復工作擱在一邊。《博士來拜》如今再一次被掛在烏菲奇美術館的列奧納多展廳中。儘管爭議仍在繼續,但畫上的汙垢和神秘都還是老樣子。

列奧納多在佛羅倫薩創作的這幅未完成的傑作使人們更深刻地領悟到他的心理、他的工作方式、他對基督教各種象徵和佛羅倫薩傳統意象的處理手法,以及他對力本論和漩渦運動的非凡的感受力。除此之外,該畫還有其他資訊要告訴我們:在畫的最右邊站著一位穿著長袍的高大年輕人,幾乎可以肯定他就是29歲左右時的列奧納多的自畫像。

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畫像的問題十分複雜,因為視覺形象不一定準確,但我們知道15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常會在畫群體像時加入自畫像,一般是將作者本人畫成向畫外看的樣子,表明自己在他所創作的虛構場景與觀者的真實世界之間起到中間人的作用。在一些作品中,很容易就能找到作者的自畫像,比如戈佐利的《博士之旅》,作者在人群中畫了一個向外張望的人,為了易於辨認作者還在那人的帽子上描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多數時候,人們是靠推測加以辨認,或借鑑當時的推論進行辨認。瓦薩里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家傳》的第二版中起裝飾作用的藝術家的肖像木刻畫(是由德國雕刻師克里斯托弗·克廖拉諾按照瓦薩里的要求所刻)就是鮮明的例子。比如,從馬薩喬的木刻畫中可以清楚看出,瓦薩里認為馬薩喬在布蘭卡齊小教堂中的壁畫《貢金》中那張黝黑、悶悶不樂的臉是他的自畫像。這一點已基本被世人接受,但瓦薩里也有出錯的時候。他以安德烈亞·達·菲倫澤在新聖母瑪利亞教堂所畫的《狂歡的教堂》中一個形象為模型繪製了契馬布埃的畫像,但畫中人身上戴著“嘉德勳位徽章”,幾乎無疑是一個造訪義大利的英國人。

第一位習慣在畫上加上自畫像的畫家是菲利波·利比修士,在巴拜德利祭壇畫中的人群中向畫外望的人就是他,該畫原先放於聖靈教堂,現藏於盧浮宮。該畫作於1437年,畫中的利比三十出頭。在完成於1447年的《聖母加冕禮》中,他又相應地老了幾歲,在畫於50年代的《聖史蒂芬的殉教》中的自己又老了幾歲,該畫藏於普拉託大教堂。在這些畫作中,他是一個圓臉的修道士,面板黝黑,突出的耳朵有些滑稽。他的耳朵已成為某種符號,成為他外貌的一大特色。在他斯波萊託大教堂墳墓上雕刻而成的頭像上,他那一對招風耳十分明顯。這個頭像是在約1490年置於其墓上,那時距離利比去世已有20年了,但他那雙大耳朵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是另一位喜歡在作品中留下自畫像的中世紀畫家。他用單色畫法所作的鼓鼓的、眼神憂鬱的臉出現在結婚臥室中飾有逼真畫像的壁柱上,該臥室位於曼圖亞的貢扎加城堡中。自畫像令人耳目一新,描繪了藝術家陷入遐想時的樣子。《聖堂的推薦》(藏於柏林)裡那個從暗處向外張望的年輕人也是作者的自畫像。該畫與他1454年與威尼斯畫家喬瓦尼·貝利尼的妹妹尼科洛斯·貝利尼結婚一事有關。貝利尼自己作的《聖堂的推薦》在構圖上與曼特尼亞那幅幾乎一模一樣,而貝利尼的畫的右邊有兩個人在觀望,一個還是曼特尼亞,而另一個則是貝利尼。兩人作品中聖母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尼科洛斯本人。這些形象的一個共同點是——嘴部都帶有向下彎曲的曲線,這一特點同樣也出現在瓦薩里那本書中曼特尼亞的木刻肖像畫裡。

到80年代早期,即列奧納多創作《博士來拜》的時候,這種自我肖像畫法已成為一種習慣。在佩魯吉諾的壁畫《聖彼得接受鑰匙》中的一排人物裡有一張醜陋的臉就是他的自畫像,因為那張臉與藏在佩魯賈的貨幣兌換協會中確定是他的自畫像(作於1500年)極為相似。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許多壁畫中望向畫外的那張英俊瀟灑、黑眼睛的臉無疑就是作者本人。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博士來拜》(4)

將藝術家本人畫進作品裡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個人身份的自信的表達,最重要是對個人地位的表達。他可以將畫的“捐款人”或委託者的面容畫進作品裡,同樣也可以把自己的臉畫進去。透過採用“起到媒介作用”、向畫外張望的姿勢,藝術家實現了列奧·巴蒂斯塔·阿爾貝蒂所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