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合夥“黑”掉了曹休。陳群與司馬懿的革命友誼在魏國是很出名的。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在當時並稱四友,其實就是“四人幫”。司馬懿和陳群是很容易聯合起來的。至於曹真,看著曹休的名字從遺詔上抹掉,有兩個原因:把曹真往壞裡想,他和曹休同為曹二代核心,屬於“一山不容二虎”的競爭對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要壓下曹休;把他往笨裡想,他作為一員武將,在政治手腕上鬥不過三國頂尖謀士司馬懿和後曹操時代頂尖能吏陳群的合璧。
可能的陰謀———
一直處於權力核心層的曹休不會不明白這一點。曹休聽說自己不是輔政大臣時,心中肯定有種老鼠被貓戲耍的感覺。曹休抑鬱,為曹丕死時自己在揚州而抑鬱。正是因為他在揚州,才讓司馬懿釀就了陰謀的毒酒。
223年,劉備死後,西線壓力減小,於是曹丕從西線調曹真回洛陽,任命為上軍大將軍,假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不久曹丕到了宛,負責南方戰事,而東方則任命曹休徵東大將軍,假鉞,全權指揮。這裡面要說的是,曹真都督中外,這個已經有人做了詳細的說明,這裡的都督中外指“禁”中外,也就是負責全國治安,並不是全國軍務。後面我們可以看到,曹丕一直以許都(南面)和譙都(東面)為中心進行幾次徵吳,而都沒有提到曹真(改任中軍大將軍),其實他這段時間應該回到了洛陽鎮守。此後的兩年,曹丕在謀劃從水陸攻打吳國,又任命兩個雜號大將軍:撫軍大將軍司馬懿鎮守許都,鎮軍大將軍陳群率軍隨行。曾經輕薄地宣稱司馬懿是自己妻子的曹丕疏於防備,為司馬懿和陳群的合璧創造機會。徵吳又失敗了。曹丕撤回,途徑許都的時候,許都的城牆塌了,曹丕作戰不利,又趕上這個,心想真晦氣,就沒回許都,而直接去了洛陽。這件事看起來是小事,其實對後來的局勢有重要影響。這個時候再看看魏國的軍事格局:曹丕在洛陽,陳群、曹真都在洛陽;司馬懿在許都;夏侯子林在長安;而曹休在東線,合肥、居巢一代。
226年5月丙辰日,曹丕病重,急召四大將軍,要安排輔政大事。但是在“丁巳”,也就是第二天,曹丕就支撐不住,沒等來曹休,死了。這個時候曹真、陳群在身邊,司馬懿一天之內完全可以從許都趕到洛陽,可曹休是在東線,就算他真是一匹千里駒,也趕不回來了,恐怕他接到詔命的時候,曹丕已經不成了。
據《三國志·文帝紀》,曹休是在輔政班子內的。至於後來公佈於世的輔政遺詔,沒有曹休的名字,那就是司馬氏的陰謀了。“三馬同槽”的危機,這時已經初露端倪。當然———曹休的名字列在《三國志·文帝紀》的輔政班子裡,也許是陳壽的筆誤;也許曹丕一開始打算讓曹休輔政的,可是曹休不能在最後時刻趕到他身邊,他就最後把曹休的名字劃掉。但是,更符合後來歷史走向的解釋是司馬懿運作陰謀,把曹休從輔政班子裡“黑”掉了。
真相到底是什麼,這已是千古之謎。
四 石亭之敗
揚州待機———
因為懷疑自己被司馬懿陰謀運作在輔政班子之外,曹休一直擔心“三馬同槽”一語成讖,他在揚州抑鬱著。司馬懿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不動聲色地等待著機會,他要在曹魏政權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時勢造英雄,司馬懿的機會來了。
當初從蜀漢跳槽來的孟達被曹魏領導層邊緣化,沒把自己當成好馬的他就想再吃回頭草,對諸葛亮暗送秋波,約定叛魏。司馬懿得到情報,欲擒故縱,先寫信把他穩住,然後星夜兼道領兵前去討伐,一舉攻克上庸城,擒斬孟達,降萬餘人,大獲全勝。這一仗,在《三國演義》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剋日擒孟達”裡有詳細記載,基本框架與史實相符。司馬懿使曹魏免遭一劫。當時蜀吳秣馬厲兵,整裝待發,單等孟達在曹魏家裡燒一把火,把局勢搞亂,讓大家忙著救火,然後蜀吳再度合作,一起興兵伐魏,雖說不一定滅魏,可是讓魏國元氣大傷是肯定的。《三國演義》裡借曹叡的話評價司馬懿的“豐功偉績”:“今達造反,非卿等制之,兩京休矣”。
這一仗,是司馬懿在三國戰場的驚豔亮相。他以前更像是一個顧問角色,躲在幕後參政議政,只是曹氏宗室重臣的點綴,而現在,他卻成了曹魏的救世主,可以和曹氏重臣一起坐到主席臺上了。更為關鍵的是,因為這一仗,司馬懿贏得了信任,開始真正進入曹魏的決策層。
平吳和滅蜀,一直是曹二代和曹三代的基本國策。這一天,曹叡拿這兩個基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