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本身並不能創造貨幣,貨幣執行資本的職能,獲得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即生產平均利潤的能力。所有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的利益驅使,利潤又轉化為平均利潤。平均利潤分割成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分別歸不同的資本家所佔有。因此,利息在本質上與利潤一樣,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反映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工人的關係。

西方經濟學家中,“實質利息理論”認為利息實質是實際節制的報酬和實際資本的收益,實際利息率最終取決於起初的生產力因素,如技術、資源的可用性和資本存量等。從17世紀古典經濟學家對利息開始進行系統研究起,直到本世紀30年代,實質利息理論在利息研究領域一直居於主導地位。

“貨幣利息理論”認為利息是借錢和出售證券的成本,同時又是貸款和購買證券的收益。作為一種貨幣現象,利息率的高低完全由貨幣的供求決定。

利息的多少取決於三個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利息的計算公式為: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另外,一些國家規定存款利息收入的一部分要作為稅收上繳國家。

利率決定論

利息率又稱利率。表示一定時期內利息量與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其計算公式是:

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時間×100%

利率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金融變數,幾乎所有的金融現象、金融資產均與利率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在致力於尋找一套能夠完全解釋利率結構和變化的理論,利率水平是怎樣決定的,有哪些因素會使它發生變化,使金融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利率通常由國家的中央銀行控制,在美國由聯邦儲備委員會管理。現在,所有國家都把利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上升時,便提高利率、收緊信貸;當過熱的經濟和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時,便會把利率適當地調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經濟因素之一。

當前,世界各國頻繁運用利率槓桿實施宏觀調控,利率政策已成為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求,進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合理的利率,對發揮社會信用和利率的經濟槓桿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合理利率的計算方法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利息率的高低,決定著一定數量的借貸資本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利息的多少。利息率政策是宏觀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為了干預經濟,可透過變動利息率的辦法來間接調節通貨。在蕭條時期,降低利息率,擴大貨幣供應,刺激經濟發展。在膨脹時期,提高利息率,減少貨幣供應,抑制經濟的惡性發展。所以,利率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從借款人的角度來看,利率是使用資本的單位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貸款人的貨幣資本而向貸款人支付的價格;從貸款人的角度來看,利率是貸款人借出貨幣資本所獲得的報酬率。如果用i表示利率、用I表示利息額、用P表示本金,則利率可用公式表示為:i=I/P。

一般來說,利率根據計量的期限標準不同,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現代經濟中,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不僅受到經濟社會中許多因素的制約,而且,利率的變動對整個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現代經濟學家在研究利率的決定問題時,特別重視各種變數的關係以及整個經濟的平衡問題,利率決定理論也經歷了古典利率理論、凱恩斯利率理論、可貸資金利率理論、IS—LM利率分析以及當代動態的利率模型的演變、發展過程。

凱恩斯認為儲蓄和投資是兩個相互依賴的變數,而不是兩個獨立的變數。在他的理論中,貨幣供應由中央銀行控制,是沒有利率彈性的外生變數。此時貨幣需求就取決於人們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而後產生的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是新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是為修正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而提出的。在某種程度上,可貸資金利率理論實際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理論的一種綜合。

Tips: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等人則認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