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持期間所發生之諸問題,而必須先決者,仍由宗鐸代表赴潯,與諸公面商,尚希約期電覆為禱。
白崇禧、胡宗鐸、夏威寒(十四)印
這些電報說明,李、白他們借武漢勢力倒蔣是密謀已久了的。
蔣介石決定下野,固然出於無奈,但據李宗仁回憶說,蔣下野前曾急電召回在蕪湖防地的李宗仁,商議蔣本人下野的事。蔣對李說:“我下野後,軍事方面,有你和白崇禧、何應欽三人,可以對付得了孫傳芳。而武漢方面東進的部隊,至少可以因此延緩!”蔣介石在8月11日的日記中也說:“時局紛擾,內部複雜,南北皆同;只有鎮靜謹守,持之以定,則待機而動,無不得最後之勝利也。”由此可見,蔣介石下野是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度過眼前軍事危機,以便日後東山再起。
蔣介石一下野,國民黨內便發生很大的波動。黨內頭面人物如胡漢民、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等紛紛離寧赴滬,政局動盪,大員出缺,馮玉祥急電仍在南京的李烈鈞,出面敦請寧方挽留蔣介石。李濟深、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也只好致電蔣介石,恭請蔣“尅日移節回寧,主持軍事。”蔣介石企圖繼續利用國民黨的混亂局勢抬高身價,撈取政治資本,沒有輕允復職。半年之後,與美人宋美齡攜手歸來的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才上臺復職。其實,蔣介石從下野那天起,到復職再起,他的身影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國的政治舞臺。有報道說,蔣氏雖說隱居,但遠道來訪的賓客和國外記者,可謂無日無之。蔣的復職表明他以退為進的政治投機獲得了成功。
新桂系“逼宮”的舉動,顯示了他們擁有的軍事政治能量,國民黨的###們也不能不對他們刮目相看了。1927年 8月13日,李宗仁正式出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這就演成了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蔣去李來的政局。然而,蔣介石的下野並不是蔣桂矛盾的結束,而是更激烈爭奪的開始。
棲霞、龍潭之戰(1)
蔣介石的下野,使武漢方面派軍隊東下討蔣失去了藉口,李宗仁、何應欽電請汪精衛、唐生智停止東下之師,並派桂系將領胡宗鐸前去迎接漢方要員來南京辦公。漢方汪精衛等見蔣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又有如此表示,即於8月19日召開黨政擴大會議,決議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同日,發表《遷都南京宣言》,其中稱:“4月中旬,蔣介石等在南京自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陷本黨於分裂。今蔣解除兵柄,聽命於黨,李宗仁等復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都南京,茲經中執會擴大會議議決,即日遷都南京。”8月20日,汪精衛、譚延輳А⑺錕啤⒊糖薄⑻粕�恰⒐嗣嫌嗟群悍揭�鋇醬鉳�劍�牒�陬烀嫣福�⒌縝肽�嚼鈄諶省�壯珈�⒑斡η盞惹襖椿嶸獺S捎詮�竦吃諛暇┑拇罄腥�坷肟��緯燒�握嬋鍘@鈄諶仕淥翟詰襯謐世�鍁常��扌沃諧晌�四�降鬧魎А�
8月22日,李宗仁到達廬山牯嶺,表示歡迎漢方軍政要員來京“共商大計”,並請漢方出兵協助抗擊孫傳芳。他認為,蔣介石已經下野,孫傳芳軍正在南京上下游一帶隔江相峙,武漢的軍隊如仍東下,無異為軍閥張目,勢必引起南京方面極大的不安和誤會。因此,他堅決要求武漢的軍隊立刻在安慶一帶停止前進,以釋群疑;並希望能有幾位中央大員同他到南京,以安軍心。馮玉祥所派的代表劉驥也參加了會談。對於李宗仁的要求,汪精衛予以同情,認為李所陳各點非常合乎情理,轉而懇請唐生智把東下的部隊停留在安慶。誰知唐生智竟斬釘截鐵地說:“我的部隊絕不能在安慶停止……至少要開到蕪湖!”唐還說:“我可不管什麼軍心民心惶惑不安啊!”“我有我的計劃,別人用不著管!”這本身又表明,此時汪精衛已失去控制武漢方面的能力,無法駕馭坐擁重兵的唐生智。經過李宗仁和汪精衛、唐生智等的激烈辯論和討價還價般的反覆協商,雙方議定:武漢政府主席譚延輳в腖錕葡繞詬澳��允盡澳�褐�湮蠡嵋馴�汀保�璐稅捕ㄈ誦模晃浜赫���9月3日前遷往南京,與南京政府合併,在寧籌備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武漢改設政治分會;程潛部第六軍全部東下,陳嘉祐部第十三軍由贛入皖,偕同江左、江右何鍵及劉興軍向皖北出擊,會同寧軍肅清津浦南段的孫傳芳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
孫傳芳聞知南京政治危機,乘寧、漢尚未妥協,即按照張作霖的作戰計劃,傾其“五省聯軍”全部剩餘力量11個師、6個混成旅共7萬餘人,加上張宗昌直魯聯軍,號稱“雄兵十萬”,捲土重來,兵分三路渡江會攻南京。主渡江點是大河口和划子口。划子口對岸便是棲霞山、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