欏S中蔥鷗�悍教粕�牽�硎盡爸揮�浜�###,予願已足”。
當時寧方所擁有的部隊名義上有十多個軍,但其中真正能作戰的僅第一、第七兩軍,其餘都是收編不久的雜牌軍,不僅兵質惡劣,而且須用重金羈糜,耗費巨大,靠這些部隊作戰,結果可想而知。而李宗仁此時已提倡寧漢合作,不會聽從蔣的指揮進攻漢方。即使蔣介石的嫡系第一軍,也因何應欽受李、白拉攏,蔣介石已感到不像以前那樣指揮自如。蔣在上海事變後不久,因感到李宗仁部對他的威脅,曾密令何應欽安排一場兵變,將“不守法”的桂軍一部繳械,但何應欽因把握不大,不敢動手執行。在內外壓力之下,8月8日,李宗仁、蔣介石、胡漢民等南京要人也發表“為武漢分共願與武漢合作電”,歡迎武漢首領到南京“柄政”,寧漢對立於是逐漸消失。在此之前,南京已和上海方面的西山會議派代表開始了統一黨務辦法的會談,於是形成寧、漢、滬三方合流的態勢。值得注意的是,8月8日的電報,由李宗仁領銜發表,蔣介石僅名列第四名,蔣氏心中不平可想而知。
蔣介石眼看南京方面已多數與自己對立,指揮不靈,決定走出一著險棋。他以遲疑的口氣向李、白試探說:“我想趁此休息一下。”未等話畢,白崇禧便接上話茬說:“總司令如果真需要休息,我也贊成,否則徒然在政治上掀起一個大風浪,那就大可不必了。”李宗仁則乾脆請蔣“自決出處”。蔣介石的臉紅一陣白一陣,答道:“餘惟有以中央執監委員之主張為依歸。”言罷,拂袖而去。蔣介石公開提出辭職動議,本想對各方進行威脅。誰知提出辭呈後,卻沒有幾個人應和,挽留者寥寥無幾。辭職頃刻變成事實,使他極其狼狽。在地位不保的情況下,他無可奈何地表示:“武漢方面一定要我下野,否則勢難甘休,那我下野就是了。”8月12日晚,蔣又在丁家花園召集軍事會議,李宗仁、白崇禧在會上力主與武漢合作,李宗仁發言最為激烈,指責蔣介石“不宜顧個人地位而犧牲黨國大計”。吳稚暉等還做做樣子,想要挽留蔣介石,但連何應欽都一言不發。這使蔣介石十分難堪,勢非下臺不可。後來吳稚暉等再召集寧方要員開會,討論南京政府局勢及蔣的去留問題。何應欽站起來說:“蔣是自己要走的,他走了很好,從此我們也可以愛一愛國家。”接著就是白崇禧站起來說:“革命是大家的事,蔣走了很好,我們大家聯合起來作革命工作,少了他我們一樣可以作。”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逼蔣下臺(2)
寧、漢、滬三方正在醞釀妥協之時,蔣介石於1927年8月13日突然宣佈下野,返歸故里奉化。16日,通電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職務。9月28日,他同張群等人東渡日本。
以前,桂系不買漢方的賬,主要分歧是###。現在,汪精衛集團逐步實行“分共”,李、白力主與武漢妥協,就是企圖借漢方勢力倒蔣,將蔣趕下野。
8月12日,李宗仁、白崇禧聯名發出通電:
漢口汪主席、譚主席、孫部長、唐總指揮、九江南昌程總指揮、朱總指揮、張總指揮、魯軍長、陳公博先生勳鑑:
本黨前因共產黨之挑撥離間,陷寧漢兩方情格勢禁,日入險惡,致令北伐大局,墜於垂成,回溯之餘,令人心痛。今諸公毅然清黨討共,是護黨救國之忠誠,已與寧方一致,仁、禧等之希望漢方同志者得矣,其他黨內一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而介公以其所抱清黨去鮑之目的已達,對於總攬戎機之權,交軍事委員會接收,惟是軍閥之淫威尚熾,北伐之全功未竟,黨內政治問題,亟須推誠計議,迅謀解決,合寧漢全力,一致北伐,以完總理之遺志。諸公愛黨護國,素所欽崇,進行方針,乞速電示。仁、禧等只聽不倚,別無成心,特電達,立候明教。
李宗仁、白崇禧同叩文(十二)戌於南京印
8月l3日,白崇禧、夏威、胡宗鐸急電唐生智、張發奎說:“討蔣事已設法解決,一二日內約可達到目的,以後各事即由宗鐸赴潯,與二兄面決。”
8月14日,白崇禧、胡宗鐸、夏威又從蕪湖發出聯名通電:
汪主席、譚主席、唐總司令、程總指揮、張總指揮、朱總指揮:
方密昨致孟瀟、向華兩兄文元兩電計達。現在總司令驅共目的已達,不願以個人關係,陷黨國於危亡,經離寧赴滬休養,總司令職權交由軍事委員會接收。伏思國分裂,北伐之師,至魯豫而中道折回。凡我同仁,良心深痛。現雙方所爭持者,皆不成問題,亟應繼續努力,完成革命之功,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