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浼易澹�殉腫糯又醒氳降胤降惱�āU廡┟歐Т笞澹�淺�⒌墓笞澹�質塹胤膠狼浚�加寫罅康奶鐧厝絲冢�緯勺猿梢惶宓奶鎰��

《後漢書·竇融傳》記載:“竇氏一公、兩候、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當時“馬、竇、鄧、梁”四大家族中的鄧氏,也是如此。

《後漢書·鄧禹傳》:“鄧氏自中興後,累世寵貴,凡候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十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渴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

中常侍蘇康、管霸等“用事於內,遂固天下良田美業,山林湖澤。”東漢後期,靈帝與宦官更是公開賣官,由於所得金錢貯存於西園,史稱“西園賣宮”。

中常侍候覽,家在山陽;小黃門段瑾,家在濟陽,兩人都在濟北境內興立田業,“僕從賓客,侵犯百姓,劫掠行旅。”(《後漢書·宦者列傳·候覽傳》)候覽“貪侈奢縱,前後諸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十十八頃。”(同前)。

宦官張讓,趙忠等人皆為中常侍,封候貴寵,“父兄子弟佈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後漢書·宦者列傳·張讓傳》)。

【漢代經濟的發展】

當然,話說回來,漢代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形成了“天下國家”的體制。其察舉制度與文官制度相輔而行,從而形成了專業的官僚階層,因此文官政府對於皇權,有互利共生的一面,又有對抗的一面,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緊張關係,又有一定的相互依存的關係。

而其人多地少的精耕農業的發展,包括一牛挽犁的短轅犁和鐵犁畜耕技術,得到普遍推廣(《陝北東漢畫像選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畜養禽畜,以農舍做為手工業產品的主要產地,透過而市集交換集散,所構成的經濟交換體系,以及相應的道路網路,形成龐大的市場網。(12)

東漢時期,因莊園的規模和數量的迅速膨脹,東漢政權不得不與豪強勢力相妥協。

《後漢書》卷二十二《劉隆伍》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其“田完逾制”,已是公認的事實。仲長統在《昌言·理亂(篇)》中說:“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固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

豪強地主控制下的田莊不計其數。東漢前期,實行“柔道”方針,在施政中,“務用安靜,解王葬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經過光、明、章三代四十餘年的粗安歲月,由於精兵簡政,減輕賦役,生產發展,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這從人口的增加上可以略有所見:《後漢書·郡五國》注引《帝王世紀》,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全國有(戶)4,279,634(戶),人口21,007,820(人);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有戶5,860,573(戶),人囗34,125,021(人);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5年),有戶7,645,734(戶),人囗43,356,367(人);至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有戶9,237,112(戶),人口達5,356,229(人)。

【東漢末期,根株朽欄】

但至東漢後期,不僅宦官專政,“戎事不息”,還有長期的戰爭,大瘟疫的流行,據《晉書·地理志》,在恆帝永壽年間,全國有戶10,677,960(戶),人囗56,486,856(人);但至質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減至戶9,348,227(戶),人囗47,566,722(人);此為東漢最後一次人口統計,而在三國歸晉的公元280年,在籍人口數量竟銳減為780萬人。按照人口學家的分析,漢末永壽到中平,以及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人口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換而言之,在靈帝中平及獻帝建安短短數十年間,人口減少了85%。

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口減少近5千萬?除去戰爭的原因外,主要是瘟疫流行。

在東漢末年短短三十年間,史有確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共十二次。恆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以致造成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靈帝(公元168—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8年等幾次疫的流行規模最大。

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等人,以及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都是死於瘟疫。

漢靈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