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這一片肅殺荒涼,完全不像是我們想象中的芷江機場。原來,抗戰結束後,芷江機場就逐漸廢棄了,能帶走的設施裝置當時都運走了,機關、部隊、工廠等也隨之陸續遷離。瞻顧遺蹟,機場零星的幾座老式建築和當初修機場時使用過的幾個大石磙,倒還能讓人聯想起它昔日的喧鬧與繁忙。站在機場裡,我努力想象著它當時可能有的景象:頻繁起落的飛機、刺耳的螺旋槳聲、空襲的警報聲……離開芷江的時候,大家都還沉浸在對芷江往昔的回味之中。天下著細雨,湘西早春的雨,伴著萬物的甦醒,卻仍然帶著絲絲寒意。雨滴打在臉上,把我從芷江的過去猛地拉回到現實中來。時間流逝得太快,但鎖定在芷江這片侗鄉大地上的那段歷史,終究還是揮之不去。
徽商:“作退一步想”
“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皖南黟縣古村落西遞和宏村,這副楹聯,常讓人津津樂道。明清之時,徽商稱雄中國商界。循“富貴歸故鄉”的傳統,徽商們把鉅額財富的一部分投資家鄉,大興土木,作為光宗耀祖的標誌和外出經商人的一種精神寄託,當然更是他們慘淡經營成功與否的標準。於是,一幢幢精美豪華的住宅在家鄉拔地而起。這些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或造型別致,或用料考究,或裝飾高雅,各具特色,奇巧奪目,在形象顯示主人雄厚財力和顯赫身份的同時,也彰顯著卑賤地位。商人發了財,捐了官,仍不免有些自卑。徽商崛起後,讀書入仕仍然是他們最高的人生理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方 徽商們儘管腰纏萬貫,本身的觀念和嚴酷的現實,迫使“作退一步想”門額 2005年8月30日攝西遞村現存最早的一塊村名碑;被一村民個人收藏 2005年8月30日攝其難逃此窠臼。所以,於讀科學與藝術,當然還有文化。走進古民居,深厚而濃郁的文化氛圍,讓人贊曠古齋的正門 2005年8月30日攝書,於教育,他們不免要諄嘆。諄教誨後人,不遺餘力。上面提到的那副楹聯,懸掛於商人胡時虎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的廳這種觀念在楹聯中也堂“瑞玉堂”,文字直白,作為處世哲學,道盡經商與做人的道理。不僅如充分體現出來。“齏粥餘風此,這副楹聯中,上聯辛苦的“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橫,下聯吃虧的“虧”宜承先志,詩書世業重冀後字右邊多加了一點,雖為書法藝術走筆之妙,更為主人寓意指代之明,勤懇人”、“萬石家風唯孝弟,與隱忍,精明與黠慧,躍然聯上。百年世業在詩書”、“千樹經商與做人,密不可分。成功的徽商們,希望把自己做人的心得曉諭梨花百壺酒,一莊水竹數房後人,而居所的楹聯匾額,往往成了最好的載體,藉以言志,成為徽州古民書”、“欲高門第須為善,居的一大特色。“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有恆產立身至寶,無放心要好兒孫必讀書”等等,都處事要言”、“秀句驚人時戛玉,清言對客總如蘭”、“世事讓三分天寬地曠古齋的正堂及其楹聯 2005年8月30日攝表達了這樣的心聲。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等等,處處可見主人的良苦用心。於是,“徽屬六邑書院遍地,坐堂講學蔚然成風”,有“東南鄒魯”之為官清廉的開封知府胡文照,以父親經商積攢的錢在家鄉西遞建造了一稱。鼎盛時期,西遞、宏村一帶,到處書聲琅琅,時任宰相曹振鏞抵西遞後座“大夫第”,在其旁又修建了修身養性的“桃花源里人家”閣樓。有趣的曾感慨:“此地風氣淳古,弦誦之聲,比舍相答。”明清以來,僅西遞胡氏是,閣樓臨街的門洞往後縮排一米;兩面主牆角,上部都方方正正、稜角分透過科舉入仕,實授官職的就有115人,廩生、貢生、監生多至298人。明,下部卻改成平面;閣樓門洞上方嵌主人自誡石刻題額“作退一步想”。不過,即使是在官本位的社會里,徽州人也並不把科舉入仕視為唯一相傳,胡文照任開封知府之初,曾大刀闊斧整頓吏治,遭權貴聯合誣陷出路,經商在徽州仍然獲得最充分的肯定,可看成“作退一步想”的又一範參奏,欲置其於死地。胡幾乎為此丟官,幸得一紹興師爺點撥:“吏治*例。按徽州俗例,男子最遲至16歲,就要出門學做生意;家庭再窮,出門前由來已久,大人不可一蹴而就。當今之時,大人只有作退一步想,先保住官也要先讓孩子讀幾年書。在徽州人看來,讀書後再經商,一則可“以一贏職,再循序漸進,用計破其聯合,然後各個擊破。”胡依計,幾年後果見成十”,二則與讀書後做官的人感情上較貼近,易獲官府支援,能使生意做效。儘管如此,胡仍不見容於官場,知府10年政績卓著未見提拔,對官場漸大、做順,即使未能透過科舉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