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我在不同的年齡段都在對它進行閱讀,而所讀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2003年秋季,在清華大學讀博士期間,我選了聖約翰大學谷李軍教授開設的政治學思想史課程,課餘時間,谷老師組織了一個興趣討論小組,討論一些比較“奇怪”的東西。一次,谷老師提出討論《西遊記》,在這次討論會上,大家一起就《西遊記》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它激發我對這本書做更深入的思考。討論從晚上六點多開始,一直持續到很晚,教學大樓要關閉了,我們才離開。讀博期間,我也經常與室友趙義良討論《西遊記》,得到不少啟發。
2007年夏天,一次在單位簡陋的食堂吃飯,與我所在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研究員聊天的時候,不知怎麼說到《西遊記》上面,我順便談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張老師很感興趣,說你乾脆在所裡做一次講座。7月初,我在本單位做了一次關於《西遊記》的講座,其實充其量只能算個讀書會。大家都很感興趣,同事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他們的反響出乎我的意料。活動結束後,張宇燕研究員鼓勵我把它寫成一本書。如果沒有他的鼓勵,我是不可能去動手寫這個東西的。寫完後,我也長舒了一口氣,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在寫作過程中,我對《西遊記》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因為要對原著進行更系統、更仔細的閱讀和梳理,結果又讀出許多令我感到意外的東西。雖在意料之外,但這些內容確實都是原書中即有的,它們使原著顯得更為豐富和深刻。在此,我想說明,本書是一本趣味十足但絕非八卦的書,書中加引號的內容,除了引用其他人(如孔子、孫子等)的話,主要都是直接來自《西遊記》原著。我小心地做到這一點,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扭曲。
關於這本書,還要做一點交代:首先,關於《西遊記》的作者,學術界還有一定的爭議。由於我關心的是《西遊記》這本書本身,而不是書外的考據工作,因此,本書還是沿襲最普遍的看法,假定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書中有一些這樣的說法,如“孫悟空這個人”、“如來這個人”諸如此類,顯然,孫悟空、如來等不是作為人類而存在,他們當屬神佛之類,但這樣的稱呼是為了文字表述上的方便,特此說明。另外,本書雖然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由於《西遊記》的故事,人們比較熟悉,因此,各章實際上可以獨立閱讀。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一些人撰寫的文獻,得到了思想上的啟發,他們包括李卓吾、汪象旭、張書紳、陳士斌、劉一明、陳敦甫、薩孟武、蘇興、張錦池、胡光舟、餘國藩、餘世謙、張靜二、何錫章、苗懷明、胡勝、郭英德、周先慎、林庚、劉蔭柏、中野美代子、布萊克曼?珍妮、浦安迪,還有網路作者如韓秀山、睿翔、餘志鴻,等等。在對《西遊記》內容的討論中,谷李軍、趙義良、劉建、周小兵、龔浩群、馬軍偉、高程、朱鳳嵐、楊丹志、尹元甲、龔浩等人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在此一併表示謝意。當然,書中的觀點及其中可能包含的錯誤與問題,都由本人負責。也請廣大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最後,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為我的寫作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張蘊嶺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所張宇燕研究員及其他領導和同事對我的關心和幫助。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閻學通教授,閻老師的言傳身教使我收穫良多、終身受益,我在清華大學學到的很多知識和方法,在這本書的內容中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
周方銀
2008年4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孫悟空簡歷
取經行動既是一個求取物質的歷程,更是一個心路發展的歷程。《西遊記》的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孫悟空的心路歷程,它清楚地展現了悟空心理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我們可以把孫悟空的心理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開始是無性階段,按照悟空的說法,“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那時的他,在祖師的洞口都不敢敲門進去。
隨著悟空本事增強,他的脾氣相應見長。這是一個生性、任性的階段。他先是闖龍宮、探地府,然後自稱齊天大聖,大鬧天宮,甚至提出“皇帝輪流做”的口號。這一階段以被如來佛鎮壓在五行山下而終結。
五行山下,悟空對觀音菩薩說“我已知悔了”,這是他收性的開始。在這個階段,悟空不再認同妖怪的身份,對觀音表現得愈來愈尊敬,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