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棄盟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也如此,望大王三思。”
韓信為此而默然了好一陣,這委實有些觸到了他的痛處,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許他劉邦的人品是有些瑕疵,不過他也多是情勢所逼迫,於是韓信便又介面道:“夫就大事者當遺細行,丈夫處事又何須拘泥小節,今漢王仁義佈施於天下,斯已足矣,過項王之強暴不知凡幾……昔日伯夷、叔齊尚且不能見容於周武王①,聖君千得,何妨一失也……”
“呵呵,大王又不然!大王今自以為與漢王為同心之厚交,亦為之竭盡股肱之力,奮智用兵,然必終為其所擒矣。願為大王細言之:大王之所以能有今日,此皆因項王之尚存也,若項王一旦有失,則大王必危矣;縱觀天下大勢,當今二王之事,權即在大王您,大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而他日項王若不存,則大王之禍乃不旋踵也……況且,大王與項王亦素來有故,項王一直視大王您為手足,您當日棄項王而去,項王未嘗不嘆息流涕也,然匹夫之志尚不可奪也,況志堅如大王者耶?!此番而來,虞夫人還曾特別關照在下,一定記得代夫人問候大王,夫人希望假以時日再與大王您聚首,把酒言歡、聊敘別情……”
武涉說及此,韓信竟一下子就站起身來,他先是果然被迷惑了一下,既而便只是冷笑了一陣:我韓信若無今日,他虞夫人真的還會記得、這世上有一個在項王帳下曾經效力過的傻小子嗎?呵呵。不過一會兒他又默然地坐下了,實在不提也罷。
最後武涉便進入了正題,即勸說韓信與楚修好以自立:“大王您既功高而震主,何不反漢乃與楚連和,三分天下而王之?而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您一意助漢而亡楚,豈當為智者所取也?深望大王三思!”
此時的韓信也確乎動起了真感情,最後他也乾脆地回答道:“古人有言: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②之輩尚且不惜一死以報知己,今反若背信棄義,則何異於禽獸也……本王昔日事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劃不用,更數為其所戲侮也,故無奈之下乃背楚而歸漢。而反觀之下,漢王不以本王出身微賤、無甚資歷,竟一朝信我而授我以上將軍印,予我以數萬眾;更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所求必應,故我得以至於此、乃有今日聲位之隆也!飲水尚且思源,為人豈可忘本,漢王既深親於我,我背之不祥之至……你可去回報項王,我韓信雖死亦不負漢王也,再一併謝過項王與夫人的好意……”
其實那些一直窩在心底的話他終究是不會輕易說出來的,不管虞姬究竟想不想見他,但他想見她的心卻是相當急迫的,只是礙於大事未就才沒有顯得那麼衝動。等待了那麼久,有時候竟彷彿已習慣了等待。
韓信的態度很是堅決,武涉於是絕望而去。當武涉如是回報項羽時,他和他的夫人雖然有大不悅,可是從心底還是油然而生出了對韓信的莫大敬意。大丈夫何以無愧於天地之間?不過信、義二字,如此虞姬便終於忍不住私下對她的夫君感嘆道:“韓信果然人如其名!”
只是他們都還不曉得人心的複雜,韓信也不曉得,儘管他自身是那樣與眾不同。
① 見《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伯夷、叔齊乃系商末周初的兩位儒家眼中的賢者,也是親兄弟,孔子即道此二人“求仁得仁”。
② 見於《史記、刺客列傳》。
作者題外話:“呵呵,這個嘛,漢王本屬無奈,天下諸侯分立之勢即如逆水行舟,只恐不進則退……根底還在項王當日持心不公,以至人心不服,況人心不古久矣,今時豈可再同往日?此真王者之興也……”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1小節、三分之議(下)
不過,當時暫被支開的韓信帳下的那位重要謀士蒯徹(亦名通),卻與不速之客武涉很有共鳴,雖然他無緣聽到那二人的交談,但早已揣摩到了*分。自打上次他建策攻齊得利,便很是受到了韓信的器重,因此得以封官加爵。此次,蒯徹也曉得此時的天下(主動)權皆在韓信一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於是他便於這不久後的一天接著站了出來,只見他詭秘地笑著對韓信說道:“在下精通相人之術,可否為大王一看?”
韓信起初有些吃驚:“哦?那就煩勞先生了。”
蒯徹還是微微一笑,然後方正色道:“在下早已為大王相看多時矣!今相大王之面,位不過封侯,又似危卵難能自安;再相大王之背,實乃貴不可言……”
韓信明白他是話裡有話,也已大概猜到了幾分,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