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連忙走了過來,堆笑道:“老奴去為陛下與王爺添壺茶水。”
事實上,壺內的茶水至少還有一半。但魏天子與趙元儼皆沒有阻攔的意思,前者放下了茶壺,後者微微點了點頭。
很顯然,他們的談話,並不想讓他人聽到,哪怕是童憲這名受到魏天子信任的大太監。
童憲匆匆地離去了。
而此時,魏天子這才淡淡說道:“陰戎不會借道,若要強行穿過三川郡,勢必會與陰戎結怨。……在此時與數十萬陰戎開戰。並不明智。”
“事實上,得穿越的不止是三川郡,還有秦嶺……”趙元儼頓了頓,皺眉說道:“秦嶺之人,未必還像數百年前我趙氏先祖們向東遷移時那麼熱情。”
“何必未必?攻打隴西的,不就有秦人一份麼?”魏天子淡淡說道。
他倆所說的秦人以及秦嶺之人,指的就是居住在秦嶺附近一帶的氏族,一支論歷史古老毫不遜色姬姓的嬴姓氏族。
根據宗府內所儲存的文獻記載。當初姬姓趙氏一族向東遷移的過程中,曾得到過嬴姓的幫助。甚至於,亦有一小部分姬趙氏族人選擇留在了秦嶺,與嬴姓一族通婚,作為兩族友好的象徵。
然而,那已是數百年前的交情了。
一百多年前,隨著魏國攻滅了梁國與鄭國。國家發展重心朝著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中原靠近,西戎中的一支陰戎從河東的西北(非魏國領地)向南遷入三川,與魏國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之後,魏國便從此失去了通往西邊的通道,無論是隴西的姬魏氏。還是秦嶺的贏姓一族,從此幾乎就再沒有了聯絡。
對於與陰戎的戰爭,宗府的文獻記載地並不多,因此有很多人猜測,當時魏國正在與韓國爭奪上黨,無暇顧及身背後,以至於被陰戎鑽了空子。
韓國可不同於梁、鄭等小國,在魏國逐漸強盛的同時,韓國亦變得愈加強盛,兩國據說打了六十餘年,終於在趙弘潤他爺爺時期,大概五六十年前,爆發了天下震驚的魏韓上黨戰役。
在那場戰役中,投入了數千輛戰車,十幾萬大軍,企圖一鼓作氣擊敗韓國的魏國,卻被韓國的騎兵打得滿地找牙,十餘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非但無力再與韓國爭奪上黨郡,就連三川郡的陰戎,魏國也是無力再行驅趕,無奈之下在成皋建造了一座關隘,防止陰戎趁虛而入,不得已將三川郡絕大多數的土地拱手讓給了陰戎。
如果說房陵之敗讓魏人的歷史中銘刻了對巴人的憎恨,那麼上黨之敗,就代表著魏人對韓人的敬畏,畢竟上黨之戰,韓人是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擊敗了魏人,當魏人敗地無話可說,不像巴人,是在魏人向東遷移的過程中,非但沒有像秦嶺的嬴姓一族那樣給予幫助,反而趁火打劫。
魏人對韓人的敬畏,就跟楚國敬畏齊國、尤其是齊王僖一樣。
哪怕是幾十年後,魏國逐漸已恢復元氣,但在面對韓國時,難免會某些草木皆兵的意思。
這不,前一陣子韓國只是派了幾支騎兵在山陽縣溜達了幾圈,非但山陽的燕王弘疆與南燕的大將軍衛穆立馬就做好了應戰的準備,並且當即將這個訊息傳遞給大梁,讓魏天子心情煩悶。
在這個時候抽兵去支援隴西,說實話魏天子並不認同。
事實上,趙元儼亦不認同。
別看他好幾次訓誡趙弘潤顧念同族之情,但說到底,這裡所謂的同族,指的是姬姓趙氏一族。
遠在隴西的姬姓魏氏一族,說實話,離當代的魏人實在太遙遠了。
倘若魏國強盛的話,出手幫一幫魏氏那個曾經的“大哥哥”也無妨,可問題就在於魏國目前處在韓國與楚國之間,靠著與齊國聯盟才能在中原立足,實在沒有什麼餘力去支援遙遠的隴西魏氏。
但問題就在於,姬趙氏不能袖手旁觀,眼睜睜看著隴西的姬魏氏被外族覆滅,畢竟兩者同出一支,倘若魏國坐視不理的話,國家威望難免會受到影響。
“說服魏氏向我大魏遷移麼?”
趙元儼逐漸把握到了魏天子心中的考慮,但這個看似不錯的方略,事實上也存在著諸多隱患。
正如趙弘潤也曾想到的,使隴西的姬魏氏向魏國遷移,放棄隴西那片貧瘠的土地,將其拱手讓給羌人與秦人,這或許能讓這兩個外族對姬魏氏網開一面。
可姬魏氏遷到了魏國,趙氏與魏氏的地位又將如何安排呢?
要知道,趙氏是從魏氏中分出來的,屬於分支,可偏偏在趙氏又是魏國的統治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