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請參加西山旅行隊的北大同學述生活經歷啟》,待會兒由李辛自主任發給大家。請諸位互相詢問,認真填寫,逐條作答。然後統一送鄙人處,我想將它編印一冊,再發給大家。既可增進師生間的瞭解,也可啟發心智,激勵同學們更好地立志、立言、立德。”
他話剛說完,李辛白就和范文瀾捧來一大疊油印的文稿,依次發給眾人。
羅家倫接過一看先笑了,對傅斯年調侃道:
“這蔡先生不愧為留洋的,學西方民主搞起問卷調查來”
傅斯年卻倚老賣老地說:“差矣!這是他組建光復會之遺風也。聽說當年他就搞過一份絕密的會員名冊,自己親自保管。後來轉給黃炎培”
張國燾卻拿著這份油印啟事,與羅家倫開起了玩笑:
“姓名,羅家倫。品性,喜歡追名逐利,甚至印名片沾羅斯福的便宜”
話還未說完,先被羅家倫一拳推倒在地。
顧頡剛卻挺認真地摸出筆,覺得挺有新意,邊輕聲吟誦,邊考慮該如何填寫起來。他發現要填好這份東西,還挺費腦筋呢。
一、姓名字號:起名之義。如以一字為兄弟行所公用者,又偏旁或有
取義等。字為尊長所命與?抑自命之與?別號何義?以有字、號為善與?
抑以省之為善與?
二、鄉里:何省?何縣?城與?鄉與?故鄉風景與北京,與西山比較
何如?故鄉人情風俗與北京比較何如?
三、品性:剛與?柔與?敏捷與?精細與?有何等嗜好?有不善之念,
能自知而自制之與?善善之念與惡惡之念,孰為偏勝?常以何事為消遣?
四、學業:以前所受之教育如何?性所最近者為何種科學?平日所最
苦者為何種科學?畢業後願任何種職業?
五、經濟:家境如何?現在一年之費,皆家中所供給與?畢業以後,
有自費遊學或留京研究之能力與?現在一年之費,作如何分配?
六、對於本校之關係:對於本校不滿足之感何在?教員中所最佩服者
何人?同學中所最親善者何人?以何故而親善之與?入何種會?
七、入山以來之狀況:衛生上、美學上之感想如何?每日之定程如何?
於音樂、繪畫及其他運動,以何者為最有興趣?
蔡元培佈置完後,又悠然回到一刻有“醇親王到此”的懸崖下。此處涼氣襲人,頑石上正端坐著一位清癯文靜的長者。他就是蔡的同鄉,當年的同科翰林,海鹽人氏張元濟。張元濟在百日維新時可比蔡翰林風光多曾是帝黨中死硬分子,官至四品行走,可以隨便出入於光緒和康、梁之間,還參與籌辦了京師大學堂。西太后反撲時,本應同譚嗣同等人一齊查辦,還真多虧了李鴻章竭力死保,西太后總算刀下留人,以一紙“驅逐出京,永不任用”的旨諭放他一條生路。他現在上海主持商務印書館,與蔡元培可謂生死之交。蔡當年兩次出國留學,都得到過商務印書館的鼎力相助。這次他是專程來北大,與蔡元培商量合作出版學者叢書的事。這一年多來,北大的教授們潛心教學,許多講稿本身就是一部頗有見解的學術專著。像胡適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梁漱溟的《印度哲學概論》,已在當時的學術界廣為流傳。還有周作人主講的《歐洲文學史》,由於其兄長親自幫助修訂,反響也很不錯。
張元濟感嘆一聲投來敬佩的目光,他不解地問:
“鶴卿兄,今天我算大開眼界二十年來,我們這一輩人已多數落伍。為何你和你的思想卻始終追隨時代一起前進”
蔡元培是位謙謙君子,自然含笑不語。一旁那位李鴻章的孫子,卻開始了插話。
他叫李平原,因是世家子弟,從小見多識廣,口無禁忌。蔡元培這次特意請他來陪張元濟聊聊天。
李平原歪起腦袋,神情可愛地望著蔡元培說:
“我總覺得蔡先生雖然德高望重,但那顆心卻始終和年輕人一樣充滿好奇。也不管什麼主義,只要是新東西,你都感興趣,都想搞個明白,甚至都想參與進去。所以我說蔡先生不會老,因為你的心始終想望著新的世界。”
離這兒不遠,就是西山八大處大悲寺。那裡的十八羅漢一律用檀香木屑含沙精心塑造,芳香繞樑,慈目莊嚴。上山旅行的《新青年》同人們,也正圍坐在寺廟外的石桌旁大發議論。
陳獨秀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他對這幾個月的《新青年》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