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
黎萍笑道,老師這麼大年紀了,還能寫小說,又給我們做出表率了。
王為道,有了個新的平臺,挺不容易的,也是繼續做貢獻啊。
車很快到了南都公園。在停車場停好車,一行四人下了車,進了公園,裡面果然一派好景色,簡直是天然的大氧吧。看到吳為高興的樣子,宋柔道,你們把他領到這個地方就對了,他就喜歡山水園林,到哪裡去旅遊,你看他吧,看個不夠,手裡還拿著手機照個不停,我還說,哪來那麼大的興致啊,有什麼好照的。
王為笑道,仁樂山智樂水,大哥既樂山又樂水啊。
宋柔道,你把他說高了,他該不知道北了。
王為道,你寫小說,我給你出個題材。
宋柔一聽,忙道,你們兩個嘮,我們兩個在前面走了。說著,她和黎萍走到了前邊。
王為接著道,我的**圈子裡,都是象我這樣的人,不是什麼大老闆,做的事卻也有些規模,經營的資產十來個億,現在都想放下,卻又放不下。有的過勞死。看你寫小說,能不能幫助解開這個糾結?
吳為笑道,我寫的小說,就是編制精神活動程式的,對這樣的題材挺對路的。
王為笑道,那好啊。我們想放下,卻放不下啊,放不下就是因為錢啊,權啊,還有美女,俗啊。不放下吧,又怕死,還是個俗。
吳為道,我那個程式,有初級版還有升級版,是覆蓋生命過程全程的,一直到臨終過程。人在平時修持的心量大小,大了那個時刻也會發揮作用,如果平時容不下一些事情,到那時面對生死就會更容不下放不下了,會加深痛苦,痛苦也會放大倍數的。
王為聽了,覺得有道理。
吳為道,你的老闆對你一直很好,怎麼看你這個樣子,也象沒看到一樣,完全的無動於衷,說完了工作上的事情,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冷酷無情,真是令人寒心。接著又道,我總結職場是熔爐、汙濁、墳墓、絞肉機。
王為道,上週,我一個朋友的弟弟,才四十出頭吧,突然就沒了,是典型的過勞死,我們趕去後,也都很感慨,又嘮起那個放下放不下的話題,在我接觸的所有人裡面,想放下的人多了,卻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放得下。
吳為道,沒有信這個那個的?
王為道,有,卻沒有什麼效果。
吳為道,那是信的不深透,如果真信,就不會那樣了。現在有些人,做了什麼虧心事,就去找主,對主說,主啊,寬恕我吧,然後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去,他是把問題交給主了,自己落得個輕鬆。其實,死亡並不可怕,也就是那麼一瞬間的事情,害怕的是我們內心中都有害怕死亡的糾結。宗教就消除了人對死亡的恐懼感,不管怎麼看待死亡,面對死亡能夠保持淡定從容隨順自然,從這點上看。宗教就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為道。說都可以,也明白是那麼回事。只是遇到事能真正做到的太少,至少我做不到,我那個圈子也沒有能做到了,如果能做到。還有糾結麼,早就紓解開了。
吳為道,我這幾年寫小說,就是練就了紓解糾結的本領。
王為道,我知道,不然,我也不會對你說這個糾結了。
吳為道。我曾經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在人生與宗教之間搭建一條相通的橋樑。現在,從傳統文化角度開發教化人生源泉已經成為時尚,解決當下社會存在的有關人生價值問題。這個動向很值得重視和研究。宗教的長期發展過程。也蘊涵積累了豐富的教化人生的源泉,是不是也可以從那裡開發提煉教化人生的源泉。
王為道,你說的這個當下的問題,很對,其實,作家都是要解決當下所面對的問題,而不是去解決過去未來的什麼問題,就是寫過去未來最終也要歸結到當下這個基點上。
吳為道,我考慮,宗教與世俗如果能相通,人就可以過得去能夠回得來,回過來還可以過得去,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拿得起來放得下。至少,世俗與宗教相通,總比陰陽兩界相通要容易得多。二者畢竟都屬於陽界。至於陰陽兩界是否可以溝通,有人說能但沒有得到證實;有人說人死後靈魂自然消失人們卻以各種方式祭奠亡靈。世俗與宗教,既然能夠相通也自然應該能夠相容。宗教信徒可以從事俗務,世俗之人可以崇信某種宗教。宗教有一種淨化提升世俗之功,排除不良之念,培育善念。世俗生活對宗教也有回助之效。當然了,能夠實現二者的相容,在實踐上難度非常大。在一個人身上,能夠到達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容就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