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部分

的那段話,是對我人生的很好概括。人們不能都去思想,思想上的事情也沒有必要讓許多人去做,就是去做了也不一定會有樂趣。在大腦中不斷浮現、萌生想法的過程,也是富有意趣的過程,經過辨別組織起來,編織起來成為有序的系統的東西,條理化。把有些問題想通想透了,會感到流暢的美、和諧的美,自己會興奮喜悅受到鼓舞和激勵,寫出來讓別人讀起來也會程度不同的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同有些人一起能夠去做思想上的事情,是很幸運的事情。在發現某種新的認識時。大腦中會感受到腦海中的神經元被啟用,並形成一種新的排列秩序,如同整齊碼放在一起急切地噴湧而出一般,感受到一種衝動的喜悅。

我時常帶著好奇心思考,佛教徒在寺院裡坐禪,那麼寂寞靠什麼去充填腦海中的空間。自己有時也帶著好奇去嘗試,沒有任何目的地處於冥想狀態,腦海中究竟會浮現出什麼。腦海腦海,該用什麼去充填。佛教徒真的知道快樂的秘訣。文章說,佛教徒聲稱他們的宗教擁有快樂的秘密。科學也許可以證實這一說法:對虔誠佛教徒的腦部掃描發現,他們促進快樂與平和的腦部區域活動異常活躍。美國的一項研究已經發現,虔誠佛教徒腦部的快樂中心經常處於活躍狀態。這解釋了佛教徒能保持平和知足心態的原因。神經科學家認為,初步研究結果能夠為證明宗教修練能改變大腦對某種環境的反應提供最初的證據。有個研究小組,對一些已經皈依佛門多年的人的大腦進行掃描時,特別留心對感情、情緒和性格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他們發現佛教徒左腦的快樂中心經常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有所大學的教授說,我們現在能比較有把握地假設,人們經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樂平和的佛教徒心裡真的很快樂。佛教徒的這種良好的心態能一直保持著,不光在坐禪時如此。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變他們大腦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處理恐懼和焦慮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比一般人要緩慢。這些研究成果最終能幫助研究人員研究出用於治療抑鬱症的坐禪方法。

世界上如果真的存在快樂秘訣,確實值得我們去探索。

經驗證明,我們的感受確實會因為時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經常感受某種外部刺激訊號,會對這個訊號產生敏感性反應。按照用盡則廢的進化論觀點看,長期不用的器官功能會喪失。假如,我們對外界輸入的不良資訊總是採取刪除的反應,成為一種習慣,也就會對這類資訊反應遲鈍。同理,經常修習強化對某種資訊的反應能力,應該確實能夠養成一種敏感的反應能力。這種判斷,幫助我解決了心中疑問:上帝或者各種神,看不見摸不著,如何使人相信信服。長期從事宗教儀式,會強化教徒對這方面資訊輸入的反應能力。佛教徒坐禪,隔絕了與世間活動的聯絡,改變了自己的感覺世界,對人間薄厚冷暖已經失去反應能力,迴歸內心感受的只是快樂祥和。

經常感受一種資訊,會對另類資訊反應遲鈍。甚至乾脆失去反應能力。如果這個判斷成立,也就意味著兩類互相排斥的資訊很難相容。我們可以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宗教與世俗,是很難相容的。在二者之間搭建一條相通的橋樑確實很難實現。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就需要訓練在兩種反應能力之間實現快速轉換。一方面,根據當事人所處的具體生存環境,能夠迅速進入競技狀態,以有效改變自身處境;另一方面,遇到不良境遇、不良資訊刺激,快速回歸內心,營造平和快樂心態環境。這種相容轉換能力的要求。也許比在同一個人身上實現抽象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相容難度更大。它要比一般的相容轉換難度更大。

要實現二者之間的相容轉換。惟一的途徑。就是強化修習訓練,養成一種相容轉換能力,實現宗教與世俗的相互為用、互相借鑑。這種世俗宗教兼得的快樂秘訣,要比單純某種快樂秘訣的獲得。難度更大。但是,它畢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心靈體驗的新天地,使我們免受世俗宗教兩界隔離帶來的痛苦。要實現這種相容相通轉換能力,應該提供相應便捷的工具或者轉換器。使人樂於接受的恰當的語言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媒介。更重要的就是堅定樂業的信念,有意識地強化積極體驗,經常感受那些美好體驗,久而久之,我們的腦海區域中。屬於快樂感受區就能得到了開發強化,我們也就經常處於快樂狀態中。面對不良刺激,經過長期心理上淡化、弱化的訓練,形成超乎尋常的忍耐力,同時。轉化昇華的功力也大為增強。

一個人要善於在增加本領中感受快樂;在遇到機遇時感到快樂;在助人中感受快樂;在與單位、系統越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