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媽媽,為什麼它要叫麻婆豆腐啊?”
望著一臉不解,仰著小腦袋問自己的兒子,喬曼愛憐地抱起天天,放到自己腿上,一臉疼愛的說道:“是因為發明這道菜的是一個臉上長著麻子的婆婆,所以大家就叫它麻婆豆腐。”
天天聽到媽媽的解釋,立刻滿臉興奮地回頭對王勇說道:“叔叔。天天知道了。因為它是一個麻子婆婆做的。對不對?”
看著一臉興奮的小傢伙。王勇搖搖頭。這個動作頓時惹來了桌上這幫孩子父母的驚訝。怎麼回事?難道不對嗎?不應該啊!這個故事自己聽到的也是這個版本啊!
“好了,都坐好,聽叔叔給你們講一講這道菜的故事。到時候你們要告訴身邊的其它小朋友哦!。”
王勇招呼著已經成功被自己把注意力給吸引過來的一幫小傢伙兒做好,一邊將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清末民初的四川成都北門外。府河轉折之處,有一個叫萬福橋的地方,萬福橋的北端有座城隍廟每到夏季,城裡人就會蜂擁而至來這裡乘涼喝茶,特別是清明,中秋,那更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
這天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從鄉下到城裡謀生。看到這裡車來馬往,人氣很旺。於是就在橋頭邊租了一間茅草屋,開了一家小飯館。
這夫妻倆,男的叫陳春富(也有說是叫陳森富),女的叫溫巧巧。
起初。倆人覺得自己本錢小,本事也小,只是隨便賣一點小菜便飯,提供些茶水,掙倆個錢養家餬口罷了。
當時飯館附近有一家王姓豆腐坊,那豆腐做的細嫩,綿軟。每天早上總會做上幾板豆腐放在飯館門口招攬客人。而這條路上呢,來來往往的經常有一些挑著豬肉,牛肉販賣的小販。路過的時候也會進到飯館裡歇歇腳,等待客人。
而飯館的主要客人都是一些挑油糧的挑夫,每天,他們起早摸黑,進城送完了糧油,回到萬福橋時,個個都是人困體乏,飢腸轆轆。
於是就會三五一群,搭個夥兒,大家分攤一下錢,割上幾兩豬肉或者牛肉,或者再來上幾塊豆腐,再端上一個缽子,來到飯館。將挑油的油簍倒立,把餘油一點一點地滴入缽子裡。最後他們拿這些食材以及油一塊交給老闆娘請飯館代燒。
陳妻溫氏知道,這些下苦力的人口味吃的重,偏好麻辣鮮燙。於是,她就用自制的粗辣椒麵加上些花椒麵、豆豉,再把客人買來的肉切成片,一起烹製豆腐。
結果,這麼做出來的豆腐,紅亮誘人,麻辣鮮香,而且又熱又燙,挑夫們吃起來解饞、解飽,還解勞。
就這樣陳妻有著“麻、辣、燙”風味的豆腐,一傳十,十傳百,就散佈開來。而這位陳妻溫巧巧,人長得白淨漂亮,聰慧賢能,非常討人喜歡,而且性格開朗很有親和力。
她的丈夫陳春富呢?臉上有麻子,坑坑窪窪的,周圍的街坊鄰居都叫他陳麻子。既然是陳麻子的老婆,大夥兒都戲稱溫巧巧為陳麻婆。
豆腐出名了,大家夥兒自然也樂得稱呼它為“麻婆豆腐”。於是,麻婆豆腐就這樣被叫了下來。之後經一代御廚,川菜一代大師關正興的改良,麻婆豆腐就這麼流傳至今,成為了川菜的一道極為出名的代表菜。
“故事講完啦,小夥子們都聽明白了嗎?”王勇笑著香味道自己身邊的一幫小傢伙兒們問道。
“聽明白啦!”小傢伙兒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之後就紛紛七嘴八舌地開始發表自己的見解。
“不是麻子阿婆做的,是因為老爺爺才是麻子,他的老婆就是麻婆。”
“是因為老爺爺的臉上有麻子,他的媳婦兒就被人叫做麻婆。”
“都不對,你們說的都不對。麻婆是沒有麻子的,她老公才有麻子呢?”
“你好笨呢,人家說什麼你都聽不懂。”
“哇!伯伯,你好有才啊!”趴在王勇腿上的明明瞪著大眼睛,十分崇拜地望著王勇說道。
在他的小心眼裡,自己的伯伯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學問的人。等將來有一天。自己也一定要像伯伯這樣,什麼都知道,到哪裡都受人敬佩,那該多厲害啊!
“是啊!今天真是長見識了。王先生真是博聞多識啊!”
“要不是您給我們的講解,恐怕我們還一直都認為麻婆是臉上有麻子呢!”
不過也有一些人似乎並不認同王勇所說,面色平靜地看著這一切,一句話不說。代表人物就是小崽兒。
“王勇,你這都聽誰說的?真的假的?不是你又編故事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