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個年頭網站的無限風光,然而阿里巴巴在這個時候令人感到窒息的冷靜與這些生活在京滬穗繁榮地區的網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1999年的阿里巴巴在做什麼?馬雲的回答是:“我們在閉門造車。1999年回到杭州以後,我們自己商量決定,6個月之內不主動對外宣傳,一心一意把網站做好。”

看來,在常人眼裡多多少少有些古怪的馬雲又走了一步令人費解的棋。正所謂“鋒芒畢露不如暗湧於江湖”,而“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肩鴻任巨之力量”。因為馬雲的緣故,阿里巴巴在杭州這個網際網路並不發達的美麗城市裡健康而低調地成長,少了一份不該的浮躁和造作,多了一份踏實和上進。

欲擒故縱:以沉默“招徠”媒體

欲擒故縱:以沉默“招徠”媒體

馬雲與其說是一位眼光卓絕的商人,不如說是一位熟知媒體、大眾心理反應的“心理學家”。這位在宣傳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貴,並沒有逃過媒體異常靈敏的嗅覺,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體的好奇心與窺視慾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媒體刊載了一篇標題為《想做全球貿易,阿里巴巴拒訪》的短幅報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縱、欲拒還羞的態度吊起了更多媒體的胃口,阿里巴巴“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眾多新聞人按捺不住。

終於,海外媒體開始對馬雲表現出極大熱情,第一個來到杭州的是美國的國際媒體《商業週刊》。而此前一言不發、金口難開的阿里巴巴被《商業週刊》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緊接著便是早期英文版的《南華早報》。

《商業週刊》記者在杭州一個居民區住宅裡找到阿里巴巴,在記者驚異的目光中,阿里巴巴的工作場景被形容為“面積不大的住宅裡擠著20多個員工,地上到處都是鋪開的床單,空氣裡還有鞋子的味道”。記者當場驚訝得目瞪口呆!

託《商業週刊》的“福”,很快,馬雲和阿里巴巴就在歐美名聲日隆,來自國外的點選率和會員呈暴增之勢。

就這樣,馬雲不花一分一毫,卻引來了無數媒體甚至是國際性媒體的爭相報道。而相比之下,早年搜狐的張朝陽不惜花費巨資鋪天蓋地地進行廣告宣傳與品牌推廣,為了增加人氣,他還頻頻出現在各種電視採訪中,這一舉動甚至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張朝陽究竟是不是企業家?他這樣能經營好一個企業嗎?”有口難言的張朝陽在2003年的一次訪談中談到此前頻頻作秀的動因,十分委屈地說:“搜狐是一個入口網站,需要人氣,但它又沒有多少錢,不能像現在一樣請明星來為自己代言,所以只好自己上場秀一把了。”

張朝陽的苦衷不無道理,但是馬雲卻能跳出媒體輿論的樊籬,這或多或少與早年馬雲創立中國黃頁時北上與那些媒體、記者們打交道的經歷有關。薑還是老的辣,“吃一塹,長一智”的馬雲用了“最強的進攻方式”—防守,周旋於媒體記者之間,顯得遊刃有餘。而馬雲的“欲擒故縱”為阿里巴巴節省的廣告費何止百萬、千萬。

融資: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競爭就像一場運作戰,輸贏取決於對未來市場的把握和對資本需求的迅速反應。”這是通用前CEO傑克韋爾奇一句經典的口頭禪。

所以,無論傳教士一般的馬雲如何有魅力,如何捨我其誰,風險投資商們都知道,阿里巴巴並沒賺錢,而且缺錢,因為公司是“燒錢”的主,龐大的運營費用終會將馬雲壓得喘不過氣來。幸運的是,馬雲在全球的巡迴演講,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一是吸引客戶,二是吸引風險投資。

開墾電子商務市場處女地,市場與資本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唯有做到控制市場、佔有資本的兩全,馬雲才能集聚底氣,高枕無憂地“享受”阿里巴巴蒸蒸日上的未來。

“AK…47的救贖”

“AK…47的救贖”

當今時代是一個以資本為特徵的時代,資本成為決定企業生死的關鍵。由於網際網路的規模效應大於其他任何一種經濟形式,其對於資本的渴求也是超乎其他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

1999年7月,錢已經成為阿里巴巴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阿里巴巴已經困窘到馬雲必須向旁人借錢來發團隊成員的工資了。

不幸中的萬幸,此時的阿里巴巴受到來自美國頂級的商業媒體《商業週刊》的關注,起因是據說有人在阿里巴巴這個網站上釋出訊息,說可以買到AK…47步槍。這條訊息把馬雲嚇了一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