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民營或私營企業,都是靠電腦軟體起家,創業時的經營條件十分相似。
史玉柱和3個夥伴以僅有的4000元人民幣開始了巨人的創業,產品只有一種,即史玉柱自己開發出來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不到4個月,就實現利潤近百萬元。隨後兩年內,巨人集團以軟體業為根本,相繼開發出M…6402文書處理系列產品及M…6403漢卡。到1992年底,銷售收入近2億元,實現純利3500萬元,企業年發展速度500%。
再看微軟公司,“由比爾·蓋茨建立於1975年,當時加上僱員也只有4人,啟動資金是3000美元,按照中美兩國的消費比價,與巨人的創業資金基本相當;產品也只有一種電腦軟體。微軟公司的起初發展速也十分驚人,到1977年底銷售收入達到382萬美元,年發速度636%。”
這樣的比較,也許是在某種程度上受了史玉柱“中國的比爾·蓋茨”的稱號的影響,潛意識裡將史玉柱等同於比爾·蓋茨,將M…6401及以後的系列產品等同於微軟的Windows系統。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比較看起來激動人心,卻與事實失之千里。
想要了解史玉柱為什麼能夠憑藉一款軟體在短短兩年裡將口袋裡的錢從4000元變成3500萬,就必須瞭解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印刷業的變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章 漢卡時代的商業邏輯(3)
20世紀80年代初期,微型機排版系統的問世徹底改變了印刷業,讓這個古老的行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中國在這個時候也開始了微型機排版系統的研究。最早,是中國印刷技術研究所在微型機基礎上推出微型機表格排版系統,1984年他們首次推出中國微機文科排版系統,1986年又推出適合專業排版用的“HPB1�01”系統,並且有12家省市印刷廠的微型機鐳射排版中心採用了這套系統。
1987年,四通公司的技術人員研製並推廣所見即所得的科技文獻編輯排版系統,推出中國首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直觀排版系統,並先後取得美國和中國的發明專利。其後,四通公司在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四通易排一體化專業彩色照排系統”,以一體化的整頁排版系統取代了過去前後端聯機的雙主體系統,以及所見即所得排版方法、貝塞爾曲線函式化漢字技術等。
1988年,在著名專家王選的帶領下,北京大學研製出華光微型機排版系統,創新研製出第四代鐳射照排機,從鉛字排版直接跳躍到最先進的鐳射照排,不經照排機輸出毛條、人工剪貼成頁階段,就一下跨入整頁組版、整頁輸出階段,從而使中國在1987年至1992年實現了報業與印刷業的技術革命。
1987年,北大方正首先提出“發展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淘汰傳統電子分色機”的建議,1992年首先在《澳門日報》的編輯排版中推出方正彩色報紙編排系統,1994年方正繼續推出“方正高檔彩色電子出版系統”,其校色技術、掛網技術、高速柵格影象處理器、彩色拼版與圖文合一排版等關鍵技術均為自主開發。
對比上面這些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發成果,可以發現史玉柱的M…6401並非一個原創的技術,在桌面印刷排版系統上,史玉柱並不是一個創造者,而是一個追隨者。M…6401及其系列產品,不但無法同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相提並論——後者劃時代地讓計算機從專業技術人員的專利變成普通人也可以輕易操作的機器,甚至同四通、華光、方正這些比巨人起步僅早幾年的公司開發出的產品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
王建曾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用電腦進行文字、文字編輯和排版處理的系統一經出現,其漢化工作被史玉柱看到了,但是更被北大方正、四通,以及金山等公司看到了,他們出品的華光輕印刷系統、4S系統、WPS系統,背後有資源支援。”
既然史玉柱的產品並非“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也不能在技術上領先於其他系統,從而使產品不容易被替代,那麼為什麼史玉柱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憑藉這樣一款並不先進的產品在市場上所向披靡呢?
王建的答案是,“史玉柱只有一個優勢,價格便宜,其他產品因為開發成本高,購一個系統需要幾萬幾十萬,而史玉柱只要幾千元就賣。”
價格優勢當然是史玉柱獲得成功的一個因素,但能讓這個因素髮揮作用的,還是經商潮帶來的包裝印刷需求。
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