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抓兵的國軍,他們很快著手接管,把學生編入軍隊,不準老師講課。
師生給領導反映,校長們不同意,因與這批學生多年相處,情同父子,竟忘記自身的危險,堅決要求軍方履行諾言。在學生接受軍訓之餘,每週能上幾小時的基礎課程,如國文、數學等,以便給學生留下升學的機會。萬萬沒有想到,這種合理的要求,竟然激怒了這些蠻橫的軍人。他們竟把大帽子亂扣,大肆推行恐怖政策,進行嚴厲鎮壓。誣指張敏之、鄒鑑校長是“特務”,堅持“立即槍決,以儆效尤”。這時,劉澤民校長已經去臺,也被誣告有“匪諜”嫌疑,先行“羈押”,以便追查“同黨”,查明正法。同時,將反對改編的學生領袖人物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等皆處以死刑。
此後,學生的處境更為不妙,有不少人陸續失蹤。據說,有些人竟被裝進麻袋,又加上石頭,一起投入深海。一時白色恐怖盛行,個個害怕,人人自危。在抗日時期,劉校長是個愛國者,組織有志青年,宣傳救國的主張,在愛國人士中間很有影響。那時,他突然被抓,立即引起山東籍知名人士的注意,在多人的救護下,總算保住了性命。和劉校長一樣,在抗戰期間,張敏之校長也曾忠心耿耿,立下汗馬功勞,只是他沒有劉校長幸運,竟被冤死了。後來,終獲平反,獲賠償新臺幣六百萬元。
在海軍的白色恐怖下,發生多起強拉女生為妻事件。佩蘭自稱,父親是黃埔畢業的高階軍官,丈夫是空軍少尉,才唬住那幫不學無術的軍人。她克服軍方阻撓,由彭湖輾轉到達臺灣,以優異的成績,一舉考取臺大中文系。多方打聽父母的訊息,得知老人沒有來臺。她尋找空軍通校,得知在崗山,正民已經畢業,聯絡不上。又找張維新表哥,這位熱心的媒人,他已從風山培訓班結業,也無影無蹤。
第三章 軍校情歌(11)
為了在經濟上不仰仗旁人,她毅然放棄臺大中文系,而考取臺大護校。因為該校能夠供給食宿,免交學費。在臺北中央診所實習時,碰到看病的張維新,從他口中才知道,正民已經赴美留學了。張維新還不知正民與佩蘭定婚,又要當媒人,給他們接上關係。正民得信以後,去信說在經濟上支援她,供她上大學。可是,劉佩蘭說:留學生怎能供應大學學費呢?從此,楊正民和劉佩蘭又頻繁地通起信來了。她們的愛情如何發展呢?
13�留美遇“老洋”
幼年所受教育的差異,形成兒童個性的不同,大了就不好改變了。青年時代的表現,往往與中老年的作為密不可分。年幼時個性已經形成,長大後雖然在同一個學校讀書,卻能培養出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來。
1950年6月初,正民到了美國,接到維新的回信,趁星期天休息不上課,給佩蘭去信,談到離臺後的新鮮見聞,介紹了“老土”和“老洋”的故事:他們十五名學員中,有兩個人的個性與作風截然不同,他倆的言行南轅北轍。因此,有位好開玩笑的同學,就送給他倆每人一個綽號,足以代表其個性,一位叫“洋孫子”,另一位叫“土包子”,簡稱“老洋”和“老土”。
五月中旬,春暖花開。他們一夥人離開臺北前往美國,第一站先飛日本,在那裡等船。就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參觀東京的名勝古蹟、動物園和博物館,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沒想到出了意外,有位同伴在深夜裡大叫,腹痛難忍,兩眼無神,冷汗湧出,在床上打滾。不得已呼叫救護車,把他送往美軍醫院。車小人多,無法陪送。第二天很早,同學們相約,急切地趕赴醫院,探望同伴。沒有想到,看到病房裡的一切,都給嚇呆了,病人剛剛動過大手術,尚未清醒,鼻孔、口腔、腹部都插著膠皮管子,面如土色,不能言語,處於昏迷狀態。
探望的同學都很吃驚,焦急地打聽詢問,他得了什麼病?是否有生命危險?大家應該如何救助?因為他們都是初次出國,英文口語較差,聽不太懂美籍醫生的話。沒有想到“老洋”與眾不同,與美籍醫護人員談笑風生,靈活無比,甚至連聲調語氣也模仿的惟妙惟肖。好像他是在英美等國長大的。於是“老洋”在同學中身價百增,神氣十足。
因為時間緊迫,還要上船去美國,大家都擔心同伴,一人病在東京。就委託“老洋”多打聽他的病情。醫生詳細地訴說手術的過程,談了病因、病況及治療措施。同學們都聽不全懂,只有“老洋”不斷點頭,又說又笑,非常投緣。他與醫生親熱無比,肩並肩,手拉手,像多年相識的老友,一直陪伴到大門口。
學員們懂點英語,粗略知道醫生的意思:病因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