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事好商量的主,皇帝又下了明旨,咬死不給,換成其他人,戶部還能想想辦法,但興寧伯,還是算了吧。
大軍征討安南,軍糧是重中之重。
戶部籌集不到足夠的糧食已經相當沒面子,給軍漢們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敢向大軍自籌的糧食伸手?明顯找揍。
糧食多,分享一下?
依興寧伯的性格,八成會說,官軍跋涉艱難,連續作戰,體力消耗甚大,進而飯量激增,一頓五碗是半飽,八碗不稀奇,十碗才是真英雄。
夏元吉捂臉。
他有些後悔,怎麼就和興寧伯做了朋友?
如果不和對方做朋友,是否就不會產生如此實際的聯想?
那樣,希望或許還大點。
不過,成國公的奏疏剛送到,天子就急召他們進宮,應該不是無聊到逗他們玩,或許真有辦法為戶部勻出一些糧食?
奏疏上寫得明白,大軍籌集的多是稻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占城稻,還有不少糧種。能分到五分之一,都是不小的數額。
三人滿懷希望的看向永樂帝,朱棣又咳嗽一聲,“直接抽調是不行的,以庫存錢帛充作軍餉,換糧,卿以為如何?”
朝廷拿錢換糧?
夏元吉三人愣了一下,很快明白天子為何急著召見他們。
很顯然,這事不能在朝堂上說,知道的人也不能太多,否則,御史言官的口水能直接噴臉上。
“陛下,此事恐有些不妥。”
李侍郎眉頭緊皺,斟酌半晌,才道出一句不妥。可到底哪裡不妥,一時之間卻給不出合適的理由。
說朝廷用錢換糧不妥,還是天子和臣子做買賣不妥?
若是不給錢,直接調糧入京,朝廷更不佔理。興寧伯不出聲,征討大軍也會抱怨。
這是真不把軍漢當人看還是怎麼著?打仗不給糧餉,還想著法的盤剝搜刮,有這樣的道理沒有?就算換糧的財物有一部分是大軍繳獲,照樣說不過去。
李侍郎不說話了。
最後,是夏元吉鼓起勇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當前糧食最重。以錢換糧,是為朝廷計。”
“卿認為可行?”
“臣以為可行!”
夏元吉咬牙認了,打算回府就寫奏疏,把事情扛到自己肩上。就算御史給事中要彈劾,他一力承擔!
經過建文永樂兩朝,夏元吉徹底看明白,如今的大明,需要殺伐果決的天子。這並非意味著對建文帝棄如敝履,相反,身為讀書人,夏元吉對朱允炆存在一定好感。但為家國百姓,王朝社稷,永樂帝這般的天子,才能真正坐穩江山。
夏元吉出聲了,王忠和李文鬱也很快明白了他的想法。兩人互看一眼,同時咬牙,大不了去流放戍邊!只要天子記下他們的忠心,早晚都會起復!
至於被言官罵,隨他去好了。
身在六部,但凡是做到四品以上官位,沒被言官噴過的,一個巴掌都能數得過來。
“陛下,臣附夏尚書之議。”
“臣也附議。”
戶部一二三把手達成統一戰線,為了糧食,攜手並肩為皇帝頂缸。
朱棣很感動,道:“三位愛卿都是國之棟樑,朕心甚慰。”
被天子誇獎,夏元吉三人感動得痛哭流涕,被今上叫一聲“愛卿”,代價當真是不小。
翌日,夏元吉三人當著群臣的面,上疏奏請調征討安南大軍籌集之糧充戶部,並言,以戶部錢鈔充餉。
群臣大譁,瞬間炸開了鍋。
“臣反對!”
刑科給事中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隨後,更多朝臣對此提出異議,文武皆有。
自永樂帝整頓朝綱,錦衣衛大批抓人,通政使司再不敢輕易對外洩露奏疏內容。成國公的奏疏,除了夏元吉三人和經手的通政使司官員,朝臣一概不知。
武將擔心大軍糧餉,以為戶部是要給征討安南的大軍下絆子。在外征討的大軍,糧餉自籌不說,還要抽調一部分,不是下絆子還能是什麼?
文臣則對夏元吉以銅錢換糧的提議頗具微詞。此舉和商人交易有何區別?簡直是有辱斯文,滑天下之大稽!
朝中爭論之聲四起,除了同夏元吉一起面聖的戶部左右侍郎,絕大部分朝臣都認為這項奏請不應透過。
永樂帝沒出聲,等到朝堂上之上的文武大多表態之後,才將朱能的奏疏丟擲,再以戶部存糧數目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