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時期內,指導全域性的發展的總方針、總計劃、總安排、總部署。一個企業,特別是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之後的企業,當然不再允許“盲人騎瞎馬,走哪就算哪”的隨機發展。把“戰略”比作企業之骨,應當是不難理解的。
產品是肉,就更加直白了。哪個企業家不珍愛自己的產品?我們在報端常常看到一些優秀的企業家把稍有瑕疵的產品當眾銷燬的報道,他們不僅視產品為身上一般的“肉”,簡直當成了“心頭肉”。
資金是血,貧血就會面黃肌瘦,血脈不周,就會百病齊發。企業之身是否缺血,血脈的流通是否順暢?不僅在會計的賬冊裡表現出來,企業的老總應該年年月月、日日時時心知肚明。
品牌是臉的重要性,是這些年來才逐漸被企業家們接受、認識、認同和重視起來的,其實道理是再淺顯不過的了:我們上身穿著褂子、下身穿著褲子、腳下穿著鞋子,在一般情況下,周身都被嚴嚴實實地包裹著,唯獨四季不變地將臉展示給人。人們就是透過這張臉認識了我們,進而評論著我們的美醜!
以上四個方面,企業家們在長期的創業和經營之中,積累的經驗,形成的認識,要比我深刻得多。所以,一旦聽到這“骨”、“肉”、“血”、“臉”的比喻,極易接受,進而拍手叫好。
“魂”之說,就複雜得多了。
因為魂畢竟不像血肉之軀那樣看得見、摸得著、覺得到的,它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管理”“管理”,多注目於“管物”和“理財”。“管人”,已感心力交瘁;“管魂”,豈非天方夜譚?
不對!我對企業“管理”學,沒有任何涉獵,只是在與企業的接觸中悟出一個道理:
低等的管理者,管物。將大串的鑰匙別在褲帶上叮叮噹噹,對企業的細軟如數家珍。
中等的管理者,管錢。“一支筆”的權威決不動搖,算盤打得噼噼啪啪,一分鋼鏰也要掰成兩半用。
高等的管理者,管人。選拔人、使用人、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最高明的管理者,管魂。他們知道,人沒有魂,就是行屍走肉;企業沒有魂,必然行之不遠。“有魂則生,無魂則亡。”
浙江台州,有一家聲名遠播的企業——寶石集團,生產的寶石牌縫紉機遠銷世界幾十個國家。集團老總阮小明是我的朋友,他帶我在廠內參觀時,一進辦公大樓,六個大字赫然映入我的眼簾:“人品打造精品”。我十分讚賞這位由2000元錢起家的青年人,經過艱難的拼搏,組建了偌大的一個縫紉機生產的王國,我更讚佩他們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用精品意識去創匯、去爭光的魄力。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有魂則生(2)
然而,細細想來,獨樹一幟的企業理念中似乎還缺了一點什麼。於是,給阮總提了一個建議:是否將這句話改成:
精神鑄就人品,
人品打造精品。
我的良苦用心在於,希望他們的管理,完成由“管人”到“管魂”的飛躍。
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之魂!
企業文化是什麼?國內外的學者們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的認識和描述,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大概有180種之多。我也蒐集了一些相關論述,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往往晦澀難懂或似是而非。把簡單的事情弄得複雜,要寫上一本專著;把複雜的事說得簡單,是否可以這樣表述:企業文化,是企業老闆和全體員工的精神家園。它是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思維和行為的原則和方式。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地影響著和制約著企業的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決定著企業的興衰和成敗,因而被形象地比喻為“企業的靈魂”。
“企業文化”,原本是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提出來的,日本企業的“和”文化之魂一旦附著在“日本造”的產品之體上面,立即表現出生命的活力,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產品造成大軍壓境、兵臨城下之勢。
接著,日本的企業文化被美國吸納,推出了一系列“人本文化”、“共同價值觀”、“團隊精神打天下”、“學習型企業”等概念,很快成為各界的共識,風靡全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舉“企業文化”旗幟的美國經濟一路高歌,捷報頻傳,引領全球的潮流。
與此同時,“企業文化”的發源地日本卻沒有牢牢地護住這個“魂”,以致經濟一路低迷,經過了10年徘徊、10年迷惘,又從美國人那裡得到借鑑,經過反思後,又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