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1部分

相背而被排斥,並被王朝視為不穩定因素。所以在中原王朝,習武是主流之外的邊緣文化,評價很低。相比而言,以弓馬為勞動工具的經濟活動、與惡劣氣候兇猛野獸抗衡的生存條件、部族間慣常的衝突促成了遊牧民族崇尚勇猛粗野。所以民風上的差別,使中原的軍隊不如遊牧軍隊悍勇。”

“在士氣方面,由於遊牧民族的戰爭,是以劫掠為主要目的,在戰利品分配上人人均沾,這使得集體行動與個體利益間保持密切聯絡,故能保持高昂士氣。而中原士卒多為王朝兵役的被動服從者,與戰爭並無利益關係,甚至軍需時常被剋扣……而且,能有效精神動員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還遠未到可以感染普通士卒的程度。反倒是小農經濟衍生的鄉土觀念,極大左右遠戍士卒的情緒,若非保家則無動機衛國,所以在士氣上往往無法與遊牧民族相比,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十分要命的。”

“最後,在軍備方面,騎兵憑藉其機動性一直是戰爭的驕子,直到未來被火器完全壓制。但中原在喪失養馬之地後,對於軍馬的飼養,就成了社會的沉重負擔,而且質量也無法與轉事遊牧的草原民族相比。這使得中原在騎兵的質量數量上都不敵草原民族,只能仰仗步兵。而且騎兵因為仰仗機動性,可以免去許多繁雜的訓練;但步兵的戰鬥力,是需要仰仗整套制度的完善的,裝備需要及時更換、陣型需要嚴格操練、減員需要及時頂替。這‘背後的制度’恰恰是所有農耕民族不能始終如一的軟肋。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