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足了架子,正色道:“本督奉旨公幹,濟南知府胡偉之聽旨!”
————————分割線————————
ps:週末,喝得有點高了。。。明日繼續!(未完待續。。)
'邪雲曲 第285章 煩人瑣事
號稱聽旨,其實就是在府衙門前當著眾人的面,把相當於委任狀的聖旨照本宣科大聲讀上一遍。胡偉之高呼萬歲、三跪九叩伏地拜聽之後,一臉嚴肅的雙手捧過聖旨,煞有其事的瞄上兩眼,又恭敬的奉還給楊致。
胡偉之這麼唱上一出,事實上對楊致大有裨益。無異於向濟南府、乃至整個山東宣告,新任海關總督楊大人來了!這樣的宣傳效果,正是楊致所需要的。原以為胡偉之將會是個難纏的角色,這麼做不僅僅是主動配合,簡直稱得上是公然示好了。
不管怎麼說,楊致今天都不是來找茬兒的。但願真是那麼簡單!
出迎官儀安排得如此隆重熱鬧,本來楊致不用進門即可算達成目的。然而戲已開演,必須敬業的做足全套。
再怎麼稀罕的東西,若是當成萬金油似的頻繁使用,必會效用大降。人家既是對聖旨買賬,當然無須多此一舉的祭出御賜金牌了。雖然出迎官儀隆重熱鬧,會談過程卻是爽利之極。
胡偉之將楊致迎進府衙,重又見禮奉茶。雙方初次見面,此前至今暫無任何利益瓜葛,氣氛自然和諧輕鬆。楊致只扯了幾句“天氣很好”之類的廢話,胡偉之便將話題引入正題:總督大人既是奉旨公幹,只要是皇上旨意中的份內職事,下官定當竭力奉承。
胡偉之的表態貌似無甚稀奇,但將“皇上旨意”與“份內職事”這兩個字眼咬得極重。楊致心思縝密,立馬從中品出了兩層意思:一是皇帝八成事前已有密旨。將自己此行的目的告知了胡偉之。二是胡偉之意在早早與他劃清界限,你做你總督。我幹我的知府,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楊致雖然答應過皇帝。不插手干涉當地兵事民政,但與皇帝的口頭協議不過是籠統的君子之約。建衙署官、徵收商稅,哪一樣出得了兵事民政範疇?
胡偉之的意思他懂,但絕不能鬆口答應,也不宜斷然拒絕。打了幾聲哈哈,含糊一笑而過。一個巴不得你早點離去,一個根本無心久留,茶盞尚還燙手便一拍兩散。
時值初秋,天氣仍自炎熱。胡偉之送走楊致。如蒙大赦一般回到後衙,身上已無一根幹紗。心腹師爺一邊為其搖著紙扇,一邊說道:“東翁,今日算是給足了楊致面子,而他此番前來,也似乎並無惡意。”
胡偉之渾然不知楊致差點兒沒發飆硬闖,搖頭道:“楊致不事張揚,微服赴任,來到府衙先行主動遞帖。應該說是他給足了本府面子才是。當今皇上聖明知人善任,手握先斬後奏大權的三品重臣,豈會輕相授予?此人文武全才,名震天下。絕非僥倖,斷然不是見人就咬的瘋狗。他與本府素無瓜葛,何來惡意?”
師爺問道:“既是如此。東翁打算日後如何與之周旋?”
胡偉之嘆道:“本府今日已向楊致表明態度,惟願日後各安本職、各行其事。也委婉點到了皇上密旨中提及曾與他約法三章。楊致不會聽不出來。素聞此人膽大包天,行事百無禁忌。本府只能勉力秉承聖意。既不與他掣肘為難,又不能讓他任性胡為。饒是如此,他只需亮出御賜金牌,一切便成空談。日後與他打交道,恐怕只能見招拆招了。”
師爺勸道:“東翁無須過於憂慮。楊致若真是一心只在外藩商人與大夏富商巨賈身上熬油,對東翁與濟南府反倒是一件好事。”
胡偉之認同道:“誠然如此。楊致每在他們身上多颳得一兩銀子,小民百姓身上的徭賦或又能少得幾分。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本府若能分得一杯羹,為百姓做起事來也會大方一些。這也是本府不願無端開罪楊致的重要原因。”
“那些迂腐不堪的文人士子,不諳國計民生,只謂楊致是倖進聚斂之臣。為官牧守一方,真正造福百姓,談何容易?空談起來唾沫橫飛,實幹起來束手無策,這樣的人還少麼?皇上在密旨中品評,楊致非但有長袖善舞的經世之才,更為皇上擔負了許多罵名。真可謂聖心燭照、一針見血啊!”
在胡偉之與心腹師爺的密議中,均無一字提到楊致在山東的私人利益。前任知府李子寬乃是皇后族親,已然進京升任刑部尚書,其背景、能才難道比他胡偉之差了?如果說李子寬的做法是忽略不計,胡偉之就是非常乾脆的視而不見。連號稱一代雄主的當今皇帝都無可奈何,你一個小小知府如若妄圖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