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生命暮年的慈禧原定在頤和園― 同樣是大清王朝暮年的傑作中,接受群臣的慶賀。為了這個女人的大壽,更是為了藉助這個女人的貪婪與嗜好,以圖自己在仕途上飛黃騰達,撈取更大、更穩固的政治、經濟資本,朝中的文武大小臣僚為此自願或不自願地孝敬白銀九十四萬三幹兩,其它衙門撥款幾十萬兩,總計一百二十萬六千九一百兩。有了這麼多的白銀,自然要狠狠地鬧騰一番。於是朝廷頒旨,一切規制要按照乾隆朝屢次慶典的場面進行。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將兩旁街道鋪面重加修葺,並搭蓋經壇、戲臺,分段點設景物,準備慈禧六十大壽時享用。這個花樣的翻新在若干年後,人們也弄不明白當時中日之戰的不測風雲已籠罩大清帝國的上空,在即將國破家亡、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慈禧將大清最為鼎盛的乾隆爺一朝的花樣抬出來,是怎樣的一種心態,是破罐子破摔?還是讓天下眾生重溫“康乾盛世”的輝煌與無敵,從而對自己產生一種同樣不可戰勝的虛幻和希望?
令慈禧深為遺憾的是,她那六十大壽的隆重慶典尚未舉行,中日甲午戰爭的泡火卻已打響,清軍節節敗退,大清王朝的江山在隆隆的炮火聲中顫抖,名義上的一國之主光緒皇帝難以坐穩那把龍椅,在這緊要關頭,他不得不大著膽子匆忙下沼,將慈禧的慶辰典禮.改在紫禁城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之事,也即行停辦。此後不久,日軍進攻威海衛,佔據了劉公島,大清王朝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接下來便是遼東半島陷落,京缺震驚,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 馬關條約》 ― 人們已很難記清大清王朝自道光
14 ' /日暮東陵
以來簽定了多少這樣的條約了。本次條約使大清帝國割讓臺灣及所有附屬列島給日本的同時,又賠償日本白銀2 萬萬兩。戰爭的烏雲在使大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後,暫時退去。但普天之下卻沒有迎來燦爛的陽光,相反的卻遭遇了百年罕見的水災、旱災、蟲災,數千萬災民在水火交融中無家可歸,生死無著。但此時的慈禧卻再也不顧國家大量割地賠款、財政極端緊缺的現實,更不顧百姓流離失所、餓碑遍野之慘痛了,她懷著沒能在頤和園舉行六十慶典的缺憾和多少年後也沒有人完全猜測得出的一種極其複雜的心理,毅然頒旨重修她那東陵地界的定東陵。
慈禧的這一抉擇,立刻引起滿朝大譁,王公大臣議論紛紛。儘管沒有人完全窺測得到慈禧的心機,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登上權力頂峰的她,仍念念不忘慈安生前對自己專權恃傲的掣肘和無形的壓力。她自然還清楚地記得,定東陵兩座陵寢竣工時,自己的陵寢用銀227 萬兩,而慈安陵寢的用銀卻是266 ; 5 萬兩,自己陵的用銀數明顯少於慈安。況且,自己陵寢的位置也次於這位東太后。還使她不會忘卻的是,光緒十二年三月,慈安已死去5 年之後,已是大權獨攬、不可一勢的慈禧跟光緒一同往渴東陵。就在她來到慈安陵寢前,先進入東廂配殿小憩時,司禮大臣將禮單皇了上來。慈禧見上面有自己在慈安靈位前行跪拜之禮的程式,未等閱罷,便勃然大怒,憤而將禮單扔在地上,令發回重擬,並聲言:“我與姐姐同為皇太后,安有在她之前跪拜的道理?只皇帝一人至殿上行禮而可。”可禮大巨從地上檢起禮單,戰戰兢兢地找鹿從而來的禮部尚書李鴻藻,間如何是好。李鴻藻聽說慈禧大怒,遂驚懼不已,不知所為。這時只見滿人尚書延煦奮而向前說道:“此事不能爭,國家安用禮臣為?公不敢言,臣當獨自面奏。”言罷即肅衣來到東廂配殿門外奏道:“太后今日至此,凡垂簾時並坐之禮節無所用之,唯當依文宗顯皇帝(咸豐)在位時儀注行之耳。”慈禧聞罷,頓然rr 二、.r .曰.; ' ; ' 。 ~曰.產產… ‘內,; 。 ; .目口叨.; J ; .山,習七門山口泊,。 。 .七.。 。 d ~… ,,屍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47
失色,沉默片刻,還是不甘心地反問道:“我還是不明白,慈安皇太后為太后,難道我不是皇太后嗎?同是皇太后,為什麼偏要我給她行禮?況且穆宗毅皇帝(同治)是我所生,慈安太后何嘗生過子女?〃
延煦見慈禧明顯地有些胡攪蠻纏起來,憤而答道:“此乃我朝家法,皇太后不可不遵。”
“遵也要遵出個道理來。”慈禧態度更加強硬起來。
“慈安皇太后是母后皇太后,其位在上,聖母皇太后(慈禧)自然要去行禮的。”延煦答。
慈禧見延煦說得有理有據,順水推舟不再爭辯下去,而是反其道而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