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今,鑑古知今,對許多人類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有時似乎是奇特的見解,給人以深思、反省的機會,能提高人們對人生的理解。
要想把他所想到和寫到的問題爬梳整理,十分困難。以我個人淺見所及,我認為,上卷的第三章:《情感驅使我們追求未來》最值得注意。在這一篇隨筆中,蒙田首先說:
我讀《蒙田隨筆》(2)
有人指控人類總是盲目追求未來,他們教導我們要抓住眼前利益,安於現狀,似乎未來的事情根本就無法把握,甚至比過去更難駕馭。
這都是很重要的意見。人類如果從變為人類的那一天起,就安於現狀,不求未來,他們就不能夠變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化成人類的那一種猿或者其他什麼動物安於現狀的話,它們就根本變不成人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個“幾希”就包含著不安於現狀。
蒙田在下面接著說:
“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們通常將這一箴言歸功於柏拉圖。這一格言的每個部分概括了我們的責任,而兩部分之間又互相包含。當一個人要做自己的事時,就會發現他首先做的便是認識自我,明確自己該做什麼。有了自知之明,就不會去多管閒事,首先會自尊自愛,自修其身;就不會忙忙碌碌,勞而無功,不會想不該想的,說不該說的。
柏拉圖這兩句話,是非常有名的話,不但在西方流傳了2000多年,而且也傳入中國,受到了讚賞。其所以如此,就因為它搔到了癢處,道出了真理。中國人不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嗎?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時間和空間的巨大距離,也不能隔斷。按常理說,最瞭解自己的應該說還是自己。“近水樓臺先得月”嘛。然而,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在花花世界中,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真正能瞭解自己的人,直如鳳毛麟角,絕大部分人是自高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超過了真實的水平。間亦有患自卑症者,這是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完全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給自己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戛戛乎難矣哉!然而這卻是非常必要的,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這樣。
在這一部書中,類似這樣的零金碎玉,還可以找到不少。只要挑選對頭,就能夠讓我們終身受用。我在這裡還要宣告一句:蒙田的觀點我並不全部接受,理由用不著解釋。
在寫書、出書方面,我有一個“狹隘的功利主義”觀點。我認為,出書必定要有用,對個人有用,對社會和國家有用。這個“用”,當然不應該理解得太窄狹。美感享受也是一種“用”。如果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書,大可以不必出。
我認為,《蒙田隨筆全集》是一部有用的書,很有用的書。
最後,我還想就“隨筆”這個詞兒說幾句話。這個詞兒法文原文是essai。這一下子就會讓人聯想到英文的essay,從形式上來看就能知道,這本是一詞兒。德文則把法文的essai和英文的essay兼收幷蓄,統統納入德文的詞彙中。這在法、英、德三國文學中是一種體裁的名稱,而在中國則是散文、隨筆、小品等不同的名稱。其間差別何在呢?我沒有讀“文學概論”一類的書,不知專家們如何下定義。有的書上和雜誌上居然也把三者分列。箇中道理,我區分不出來。
談到散文、隨筆、小品,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國,我們的經、史、子、集中都有上乘佳作,為任何國家所望塵莫及。在歐洲,則英國算得上散文、隨筆的大國,名家輩出,燦如列星。法國次之,而德國則頗有遜色,上面舉的essai和essay就可以充分說明這種現象。歐洲國家文化和文學傳統本是同源,為什麼在創作體裁方面竟有這樣差距?我還沒有看到哪一位比較文學家論證探討過這個問題。我希望將來會有。
我和東坡詞
1997年9月24日
幾年前的一段親身經歷,至今回憶起來,歷歷如在目前;然而其中的一點隱秘,我卻始終無法解釋。
患了老年性白內障,要動手術。要說怕得不得了,還不至於;要說心裡一點波動都沒有,也不是事實。坐車到醫院去的路上,同行的人高談闊論,我心裡有點忐忑不安,一點也不想參加。我靜默不語,在半夢幻狀態中,忽然在心中背誦起了蘇東坡的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