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6部分

不會被人一鬨便頭腦發熱亂來。

王進心中一直存有一個疑惑,照說安徽農民們的日子比起以前那是好過不少。不說直接致富奔小康吧,起碼基本的溫飽生存問題應該能夠解決。要說中國的農民最為善良,只要自己的日子能夠過得下去,一般都不會為難那些日子更加窮困的可憐人。不要懷疑這個論斷,穿越之前他不是沒有在農村住過,十分了解農民伯伯們的心態。

那是最有人情味的一個群體……

而流民們背井離鄉,寄人籬下整日裡活得小心翼翼。除了有那特別玩劣的無賴級別人物,又有誰會主動惹是生非?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理下去的話,事情根本就不會鬧到眼下這個地步,本地鄉農幾乎和流民們不會有任何衝突發生。可是事實確實恰恰相反,這就不得不讓他心生疑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第六十三章 田地管理上的問題

“總而言之,附近農民們的日子雖然比以前好過許多,也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可是由於地裡的產出著實有限,每每到了春冬之季,日子便和往常一樣難熬,家裡已經沒什麼餘糧只能餓著肚子……”副官長看著手頭的筆記本沉聲介紹。

“什麼,春冬兩季餓肚子?”王進吃驚的睜大了眼睛,滿臉的不可思議。

這個世界是怎麼了,竟然會有這樣可笑的事情發生?穿越前他小時候就是在農村長大的,對於農村的情況清楚得很。可能農村的經濟確實不怎麼樣,不出外打工手頭都沒什麼錢,但兩季糧食的收成起碼可以保障不會餓肚子,安徽和湖北一樣也屬於南方吧?

可是等他經過仔細的調查,終於弄清楚了心中疑惑的時候,心中傻眼的同時更加鬱悶難耐:時代的代溝咋就那麼大捏?

原來,他錯誤的把後世農村的經驗搬到了現在,在認知上擺了一個大大的烏龍……

原來此時淮南農村秋種的概念非常淡薄,主要耕作規律是一年一熟制。冬季絕大多數是冬曬或冬漚,只有少數稻田種值綠肥及大麥、蠶豆,油菜等兼用綠肥,旱年則收,澇年則漚,以此蓄水防旱,冬養夏用。保收的兩熟田很少。

由於品種陳舊,水肥不足,防蟲無藥,栽培技術低下,一季二、三百斤,兩季五、六百斤,常年糧食畝產四、五百斤。

旱地基本無灌溉條件,冬閒或秋閒的農田多,丘陵、平原只有一年兩熟,冬種麥、菜及豆類,產量不穩;夏種雜糧、小籽棉、油料,耕作粗放,常遇水旱災害,產量低而不穩。主要種植方式是夏糧(油菜)——單季稻兩熟制,常年畝產600斤左右。冬閒——旱糧(山芋、玉米、芝麻)一熟制。夏糧(小麥)——黃豆、山芋、花生二熟制。夏糧——玉米、黃豆,常年畝產300多斤。

還有軍政府強力推廣紅薯和土豆,這兩樣的產量相比其它糧食作物真是高得驚人,這才能勉強供應安徽越來越龐大的糧食需求。可是還有很多擁有田地的農民自行其事,專種水稻等高價值糧食作物,根本就不聽軍政府的指揮統一安排協調。

為了摸清楚淮南農村的現實情況,王進不顧身邊護衛和淮南軍政府一干人等的強烈反對,執意化裝到附近的田間地頭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

其實經過流民聚集區刺殺事件之後,淮南軍政府加強了對本地民眾和流民們的掌控和管理,將之前工作中的疏漏填補完整。所謂的加強控制和管理,就是對淮南廣大的鄉村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實行一種變相的村鎮保甲制。

每一個村莊作為一個最基本的保甲單位,每一個鄉鎮作為一個大型的保甲單位,如此層層反推上去,最終達到軍政府對村鎮的完全掌握和管理。

這樣的政策其實在如今的亂世當中本來很難推廣,瞧瞧外省那些軍閥們幹出的好事,無節制的胡亂抓壯丁充實軍隊實力,搞得民怨沸騰流民遍野,單單這些就能夠讓所有的民眾對於戶籍保甲制度有一份天然的抵抗。可是此次刺殺事件卻給了軍政府最好的出手時機和藉口,誰要是敢陽奉陰違或者不配合的話,就等著享受刺客同夥嫌疑人的高階待遇吧!

村鎮原居民們都是十戶人家一聯保,而流民聚集區的要求則更為嚴格,不僅要有十位相熟的鄉親互相聯保,而且還要將自家的所有資料全部填清楚,隨機抽調同一村落的鄉親們互相驗證。凡是有任何模糊或者說不清楚的流民家庭,都會被軍政府單獨搬遷到一個特定的區域居住生活,享受軍政府嚴格監視的特殊‘招待’。

可以說,現在是安徽軍政府對淮南地區掌控最為嚴密的時候,王進在淮南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