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德軍重型戰車損失卻也最為嚴重,徹底損失數為107…108輛。包括14…15輛“虎”式坦克,58輛“黑豹”坦克,35輛“菲迪南德”坦克殲擊車,損失率達26%;而四號中型坦克徹底損失率只有16%,三號坦克和強擊火炮僅有6%;除了3輛噴火坦克外,德軍沒有損失輕型坦克的記錄(也可能是沒有上報)。顯然,中輕型戰車因為得到重型戰車的掩護,損失率較低。
在德軍重型戰車中,“虎”式坦克因為防護全面、火力強大、可靠性相對較高,而且往往由最好的坦克手操作,發揮的作用最為明顯,損失率也較低。而沒有車體機槍掩護的“菲迪南德”由於被投入陣地攻堅戰,損失嚴重。但這種坦克殲擊車對蘇聯坦克壓倒性的火力裝甲優勢也得到了證實:“菲迪南德”顯然更適應反坦克機動防禦,而不是進攻。
曼施坦因攻勢停止:“城堡”終結(6)
“黑豹”的表現比較有爭議。儘管在第48裝甲軍全部595輛坦克強擊火炮(含15輛“虎”)中,“黑豹”坦克僅佔200輛(34%)。但該軍截止到7月15日擊毀或俘獲的559輛蘇聯坦克中,被“黑豹”擊毀的卻有269輛(48%)!大批蘇聯坦克被“黑豹”在1500…2000米距離上擊穿,1輛KV重型坦克甚至在3000米距離上被摧毀。而T…34只有在600米距離才能擊穿“黑豹”的側面。
但另一方面,和四周裝甲都很雄厚的“虎”相比,“黑豹”的側後還是顯得相對薄弱,給冒死攻擊的蘇聯坦克手提供了相當多的機會。而且作為一種新戰車,“黑豹”可靠性也不高。截止7月12日,徹底損失的31輛“黑豹”中,被紅軍炮火擊毀22輛,航空炸彈擊毀1輛,地雷炸燬3輛,掉進反坦克壕溝1輛,因為機械故障丟失4輛。7月20日,徹底損失的58輛“黑豹”坦克中,56輛燃起大火,其中49輛完全燒燬,7輛車體比較完整,在7月19日被紅軍俘獲;2輛由於發動機起火而報廢。修理的“黑豹”坦克中,85輛可以在前線修理,16輛需要送回德國大修。
在損失原因方面,根據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報告,損壞坦克69%是被穿甲彈和炮彈摧毀,3%毀於地雷,11%由於機械原因或者履帶被毀,13%陷入泥潭或者掉進了反坦克溝,2%其他原因;蘇軍則有超過70%的戰車是被炮彈擊毀,被飛機擊毀的也佔到了。
從上述資料看,蘇聯人透過佈雷、構築障礙物和溝壑、攻擊德軍坦克履帶和發動機艙蓋等辦法,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坦克效能劣勢造成的困境。另一方面,德軍空軍的反坦克能力明顯要比蘇聯強。
6、總評
德國所謂“城堡”,或者蘇聯人所謂“庫爾斯克防禦戰役”,投入了雙方將近300萬人的龐大兵力,超過8000輛坦克自行火炮,約5000架作戰飛機;使用了包括雷達、電動和無線電遙控戰車、飛機搭載反坦克炮,一直到“反坦克狗”和冷兵器在內的當時最先進和最原始的戰爭手段。最終造成了將近24萬人員的傷亡。數千輛坦克自行火炮奇形怪狀的殘骸佈滿了庫爾斯克草原。
從戰術角度看,“城堡”也是雙方理念的集大成。蘇德兩軍都堅定地擁護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戰役前,雖然紅軍擁有總的優勢,但出於戰略考慮,卻將主動權交給德國人,給予對方在主攻地段集中優勢兵力的可能。德軍利用這優勢,達成了強大的首次突擊力量,以重中型坦克的叢集衝擊,以及大量水平轟炸機、高效能對地攻擊機的密集空中打擊,給對手造成了三倍於己的重大殺傷!這巨大的傷亡懸殊,也證實了德軍精銳部隊的質量優勢和戰車的先進。
而蘇聯人則依靠加大防禦縱深,設定戰略預備隊的手段,逐次削弱了德軍的區域性優勢。戰鬥中,紅軍步兵表現了驚人的頑強。他們依託兇猛的炮火、堅固的陣地、密集的雷場,最大限度的殺傷了德軍戰車和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德國人的推進。但蘇軍將領在使用預備隊方面卻有些輕率。無論是中央方面軍,還是沃羅涅日方面軍,投入坦克預備隊的時機都有過早的嫌疑。不過這也因為紅軍另外擁有強大的戰略預備隊。
“城堡”的始作俑者曼施坦因元帥,指望依靠時機、希特勒交給他的德國陸軍的幾乎全部精華、他的判斷以及卓越的進攻組織能力來獲取勝利。但他所指望的時機從未到來過;他所依靠的精兵強將被來自縱深的宏大蘇軍預備隊所克服;他的判斷漏洞百出而且一廂情願;他的進攻凌厲強大但卻無法收效。
俄國人也使用了一切辦法來應付曼施坦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