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一,二,三,四,五。五隻田雞,沒錯,剛好五隻。我嘀咕著。你該知道,我又想起了聚寶盆,還有那個仁慈的地主,戚譚天。

��我試圖講個故事,但哪有小孩給大人講故事。況且,我十多歲了,早該知道聚寶盆並不存在。到底想說什麼呢,對對對,有一隻田雞的後腿在流血,流了好多血,它可能死掉。

��死不了。大伯父湊前看了看,說。

��多少錢一斤啊。我問。

��十多塊呢。他說。

��今晚我跟你一起去。我說。

��好啊。他笑,摸了摸我的腦袋。

在刀尖上跳舞(1)

策劃/掘火網刊

(一)

簡評瑞典電子樂隊The Knife

文/Rate

The Knife的音樂是什麼?好比在一個寒冷的夜晚,獨自走在斯德哥爾摩街頭,你發現了一家防空洞改造的酒吧,穿過昏暗狹長的走廊,懷著興奮去尋找宣洩;走廊盡頭是閃爍的舞池燈光,但並沒有你預想中的放縱。每個人衣冠整齊卻面目模糊,喉嚨裡發出渾濁但又尖銳的聲音,厚重堅硬的牆壁上透出陳舊歲月的氣味,摸上去有一點點潮溼。

這是一個關於他們的情境化設想。在他們的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更加充滿想像力的精彩細節。

他們自己成立的廠牌名叫rabid,無獨有偶,同於一部70年代吸血鬼電影。瀰漫著血腥和恐慌的畫面背後,是深深的孤獨和難言的悲愴。網路上關於他們的評論很少,在大陸的文藝青年中也並非盡人皆知。但是the knife的確是應該受到國人重視的樂隊。

他們的音樂並不勝在龐大的編織或高智慧的裝置上,也沒有一般電子樂隊常見的物質化和消費氣。他們是把合成器的音色當作一顆顆小而堅硬的大理石,在茫茫雪地上搭建起城堡。用大遠景去看,似乎凜然不可侵犯,但用特寫鏡頭的話,卻能看到每一顆大理石之間精緻的縫隙。 ? ?

先說說2005年的Deep Cuts專輯中個人比較喜歡的曲目。具有琶音特色的分解和絃和簡潔並帶有house色彩的鼓音色幾乎貫穿了這些曲目,搭建出了極其風格化的大結構,彷彿疏朗的銀河太空。女主唱Karin帶有哭訴氣質的人聲經過另外一位成員,也是她的弟弟Olof的處理,突出了高頻部分,產生一種尖銳但不刺耳的濾波器效果,聽來鬼氣森然,為整個曲目畫龍點睛。

如果說Deep Cuts裡的歌曲已經顯示出The Knife精彩的編曲思路的話,那麼在2006年的Silent Shout裡,這種才華表現的更加洗練。這張專輯的每一首都可謂獨具匠心又渾然天成。

主打歌Silent Shout,16小節的琶音一直低徊著下行,在最低音處輕輕地收進,反覆幾遍後一個滄桑而遼遠的男聲從深處湧起,好像一個長滿了鏽的機器人,從上個世紀的工業廢墟里爬出來。你以為他會走近,但並沒有,整首歌就是這樣含蓄地結束,卻讓人感覺蕩氣迴腸。

Neverland的女聲以一種接近吶喊的姿態衝出機械化的節奏,使悲愴的氣氛得到了渲染,但並未流於粗野,仍然用低音貝斯穩穩地拖住了之前甩出來的激情。Neverland是一個理想國度,值得為它而奮鬥,正如歌詞裡驕傲地說:I sing for money;and for a fancy man。

We Share Our Mother's Health的合唱運用非常震撼。在工業化音色的引導下,Karin的嗓音變成了一群十幾歲的少年,並且加入了大叔般的男聲和8-bit色彩的裝飾音;怪異的旋律和高亢的和聲使整首歌顯得氣勢洶洶。

Na Na Na更是把簡潔進行到底。女聲從高空縹緲地墜落和吟誦,卻並非北歐民謠中常見的迷幻和柔化處理,而是一如既往的明亮堅硬,彷彿貞德殉難時的歌聲。

Marble House中帶有斯拉夫民歌風格的旋律極其適合流行,而Karin以她標誌性的哭訴嗓音娓娓道來,更增添了幾分委婉和惆悵。音色的選用和節奏的安排都非常大氣,使曲子的空間感更加突出。

Like A Pen是一首適合remix的歌,他們甚至出了一張該曲目的remix專輯,共十種不同版本。跳躍的音色變化讓人不得不歎服他們對合成音色的敏感度,雖然音色是很新的,但決不像許多日本樂隊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