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命令禁止非官方的黃金出口。於是,美元脫離官方價格,開始下跌。直到7月份,美元價格穩定地下跌,到那時美元價格相對於英鎊已經下跌了30%~45%。
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已經指出貨幣貶值不僅具有最佳化貿易條件的效果,而且解放了美國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擴張。如果選擇了合適的時機,那麼貨幣貶值政策不見得就是以鄰為壑(beggar thy neighbor)的政策。如果所有的國家都實行貨幣貶值政策,那麼貨幣和財政政策將使全世界的情況變得更好。到1933年時,除了金本位集團的頑固成員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實行了貨幣貶值,經濟開始復甦了。
毫無疑問,羅斯福在政策方面的變化是清晰的,並非市場壓力迫使美國進行貨幣貶值。儘管紐約聯儲面臨過短暫的壓力,但美國持有全世界1/3的黃金儲備,擁有長期的對外貿易盈餘,並在諸如汽車、電冰箱、紡織機械和其他耐用消費品方面的世界貿易具有統治地位。貨幣貶值純粹是一種似乎沒有先例的戰略決策。傳統的金融觀點承認這一點,並予以譴責。參議員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稱之為“國家批判”的行為。大通國家銀行(Chase National Bank)的新主席溫思羅普·奧爾德里奇(Winthrop Aldrich)認為貨幣貶值是一個“具有極大破壞性的經濟毀滅行為”。
貨幣貶值僅僅是具有多面性的新政策體系的一個方面而已。在羅斯福的第一個百日新政裡,胡佛消極的通貨緊縮政策被積極的、國家干預主義的、擴張的方法所取代。新政因為其內在的矛盾而廣受批評。然而,該政策具有穩定的擴張傾向,這使其明顯不同於胡佛政府的政策。
邁向和諧的貨幣政策的重要一步就是尤金·邁耶(Eugene Meyer)辭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一職。邁耶是一個正統的華爾街金融家,他具有強烈的國際主義傾向。取代他的是尤金·布萊克(Eugene Black),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總裁,人們抱怨他屈從於政府當局的意願。美聯儲在4月份和5月份降低了貼現率,從降到,而且美聯儲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在4月到10月間從18億美元增加到24億美元。由貨幣貶值開始的貨幣政策體系變化被聯邦儲備體系的改革擴大了,而這些改革引發了被當時的觀察家稱之為新的貨幣政策體系的出現。
貨幣貶值受到了廣泛的支援,雖然(正如我們所見)並非是全面的支援。摩根( Morgan)告訴記者,“我歡迎報道的總統和財政部長要採取黃金出口禁運的行動。”凱恩斯這樣建議一個客戶,“羅斯福總統所採取的行動計劃認真地看,不僅是美國,而且是全世界經濟復甦的手段……它是激烈的政策,產生的結果將以更為良好的行為改變潮流的方向。”國會輕易地就透過了新政的各項措施。商業界和農業團體歡迎“通貨再膨脹”的可能性。
羅斯福的新政策體系產生了直接的反應。隨著美元價格的下跌,股市上漲了,這意味著商業界樂意接受新的政策體系。股票價格從1932年的低點開始反彈,到1933年第二個季度幾乎翻了一番。同時,農產品價格——或者至少諸如棉花和穀物這樣的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產品的價格——急劇上漲。
然而,復甦不是瞬間的。變化的方向已經反轉過來,人們已經不再預期通貨緊縮,而商業仍舊很糟糕,並且失業率也維持在高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在1933年後快速增長。孤立地看,經濟復甦似乎是強勁的,但失業率在1940年以前一直保持在15%以上,所以,美國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都“處於蕭條中”。
儘管羅斯福政府採取了大量的真正的反蕭條行動,但美國仍處於蕭條中。新政,就像羅斯福所稱的那樣,是一項多方面的行動,它幾乎深入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儘管新政改變了美國政府和美國人的生活,但它並沒有導致全面復甦的出現。
第一次新政(1)
新政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銀行體系的改革、增強政府對生產的控制、開始建立社會“安全網”。前兩項都始於著名的1933年“百日新政”。 1933年第二季度,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大量的法案,這些法案開啟了經濟復甦,並重塑了美國經濟。建立社會“安全網”的工作則在羅斯福的第二個任期開始。“第二次新政”則致力於將經濟復甦帶來的好處擴大到整個社會。
當羅斯福就任總統時,美國的金融體系已經陷入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