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由洪湖區轉移川黔,後改稱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團(由張國燾及徐向前統率),已由湖北轉移四川,後改稱第四方面軍;此外,有「中央守備軍」(由項英、龔楚、及陳毅統率),奉命留在江西繼續打游擊戰;第十軍團(方誌敏統率),配合第七軍團(由尋淮洲統率),已於7月時奉命從江西北上抗日,因被蔣軍阻截,轉戰浙江一帶;還有第六軍團(由蕭克及任弼時統率),亦於8月時奉命向湘西轉移,為先遣探路隊,10月轉戰貴州,與賀龍第二軍團會合。同時,遠在陝北地區,則有第十五軍團(由徐海東及劉志丹統率),時稱為第二十五軍及第二十六軍。史家估計,*紅軍總數約達三十萬眾。
據毛澤東後來對「西行漫記」作者斯諾補述,長征時於瑞金突圍,是以第一軍團作先鋒,以第三、第九軍團走中路,以最精最勇的第十三師(師長陳均光,屬第五軍團)為後衛,而中央要人如周恩來、秦邦憲、張聞天、毛澤東等、及女子宣傳隊,包括一切黨政人員,則夾在紅軍主力之間。劉伯誠回憶說,紅五軍團自離開中央蘇區起,長期成為掩護部隊,保護騾隊、輜重等,因而行軍緩慢,經常被動挨打。又據毛澤東說,所以,在粵北衝越蔣方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後,因要爬山越嶺遂把許多輜重拋棄。
蔣介石在圍討的基礎上,組編了追剿的五路大軍,以何鍵擔任總司令,第一路軍長劉建緒,第二路軍長薛嶽,第三路軍長周渾元,第四路軍長李雲傑,第五路軍長李韞珩;另外又在廣西、貴州、四川、川鄂湘邊區,各設追剿軍總指揮,由白祟禧、王家烈、劉湘、徐源泉擔任。
然而,在突圍後最初的三個月,紅軍雖連續突破蔣方四道封鎖線,仍是始終沒能擺脫被追打的局面。又同時因急於欲與紅二軍團及紅四軍團會合,被蔣方盡悉其謀調大軍阻於湘西。至11月時強渡湘江,雙方鏖戰,傷亡慘重。其間紅八軍團在此役中損失過重,番號取消,慘厲可見。
於是毛澤東建議放棄會師,改向貴州前進。因獲大部份領導人贊同,1935年年初遂強渡烏江,1月7日打下遵義。點算人員,拆損過半;出發時八萬人,只尚餘約四萬。至此有現時史家把這段行程算作長征全過程的第一階段。
*中央在遵義召開的擴大會議,是紅軍長征中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改組了中央的領導,由張聞天代替博古任總書記,並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主持三三制軍委會,取消博古、李德的決策權。整編紅軍,繼續轉移,在雲貴高原展開運動戰,四渡赤水,直逼貴陽。曾使蔣介石連忙調雲南大軍來救,並派龍云為滇北剿匪二路軍總司令。紅軍藉此空隙,反而佯攻昆明,急行向北,渡金沙江。從而達到長征以來第一次完全擺脫蔣方几十萬大軍的窮追堵截的包圍網。5月下旬,又搶渡大渡河,並飛奪瀘定橋,進入川康邊境。6月翻過終年積雪的夾金山,佔領四川懋功後與紅四軍團會合。這算是長征第二階段。
此時,蔣介石把行轅搬至重慶,命薛嶽助龍雲充當二路軍副司令,下轄四個(由1至4)縱隊;改何鍵為滇北剿匪一路軍總司令,下轄四個(由5至8)縱隊,重新部署。
8月6日*中央在毛兒蓋議決把第一方面軍與第四方面軍為統一領導,設左、右軍,共同北上。右軍,以徐向前、陳昌浩、葉劍英率領,計有第四方面軍的第四軍、第三十軍,第一方面軍的第一、第三軍團,連同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同行;左軍,以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率領,計有第一方面軍的第五、第六、第九軍團,及第四方面軍的其它所轄軍團。兩軍先後出發,跨過荒無人煙草原,抵達巴西地區。9月9日張國燾突然不依北上的計劃,命左軍及右軍中的原第四方面軍全部出發南下。
毛澤東獲葉劍英實時通報有關軍情,遂決以第一、第三軍團為陝甘支隊,偕中央人員等,迅速繼續北上。過甘肅臘子口,翻過岷山,於10月19日抵達陝北吳起鎮,與劉志丹及徐海東的第十五軍團會合。此時又離蔣介石追兵隔山隔水了。根據統計,紅軍在抵達陝北時,僅剩下八千人,少於出發時的十份一。這一批人十多年後竟能趕蔣逃離大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倒是貼切的寫照。這是長征第三階段,亦是毛澤東率領第一方面軍轉移的結束。
另一方面,張國燾率左軍及第四方面軍再過草原,分裂南下,另立中央。在川康邊界上曾受蔣軍圍擊,轉戰數月,屢陷困境,部隊由八萬人減至四萬。朱德所率原屬第一方面軍的第五、第六、第九軍團均在其中。至1936年6月,張國燾宣告取消其所立第二中央,同意再度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