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的教育是最良好的。當然,這一條由一系列名牌學校組成的學習鏈條,只是客觀的條件。應當說,這一學習鏈條的設計師,便是作為教育家的錢學森父親錢均夫先生。

就主觀條件而言,錢學森天資聰穎,學習刻苦而又認真。

一顆豐滿的種子,落在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氣候中,茁壯成長為亭亭大樹。優秀的主觀條件和優越的客觀環境相結合,便打造出名牌科學家錢學森。所謂十年樹木,所謂百年樹人,錢學森就是這樣煉就的,這位導彈專家就是這樣在紮紮實實的學業基礎上騰飛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打下“基礎的基礎”

對於今日的讀者而言,“蒙養院”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其實,蒙養院也就是幼兒園。在民國十一年(1922)以前,幼兒園叫“蒙養院”。民國十一年一月二日,總統黎元洪頒佈《學校系統改革案》,蒙養院改稱“幼稚園”。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幼稚園改稱幼兒園,而在臺灣仍稱幼稚園。

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9月24日,清政府派出端方、載澤、戴洪慈、徐世昌、紹英五大臣出使西方考察。端方在歸來之後,認為“東西各國之富強莫非發源於教育”,而教育要從小抓起,仿照西方在中國創辦蒙養院。所謂“蒙養”,即“蒙以養正”,就是從小就“正本慎始”。

1914年初,由於父親錢均夫從杭州進京在*工作,三週歲的錢學森也就隨父母來到北京,住在宣武門的一座四合院裡。

當時,蒙養院在北京還是“稀有元素”。能夠把孩子送進蒙養院進行啟蒙學習的,差不多都是達官富賈。錢家當時包了一輛“洋包車”(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拉的人力車),由女傭陪同,接送錢學森到蒙養院。

常言道,“三歲看到老。”三歲時的啟蒙教育,關係到此後的整個人生。那時候,在蒙養院裡,孩子在“修身話”中接受做人之道的教育,在“行儀”中學習行為舉止,在“讀方”中識字,在“數方”中學習數數和加減,在“手技”中搭積木,在“樂歌”中初習歌舞,在“遊戲”中活潑成長。

1917年,不滿六歲的錢學森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今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通常,師範院校的附屬中小學,都是教育質量上乘的學校,因為師範院校是培養教師的基地,而師範院校附屬中小學正是師範院校進行教學實踐的基地,所以師資優秀而充沛。錢學森的父親在*任中小學科科長,當然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錢學森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都在師範院校附屬學校就學。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在1931年與北平師範大學合併,改名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即今日北京師範大學。錢學森依然乘坐“洋包車”上下學,不過,這時的錢學森比上蒙養院的時候要頑皮,在車上不時左顧右盼,有時趴在車上從後面的車窗朝外看,有時朝路人做鬼臉。不過,到了學校,錢學森在課堂裡卻是聚精會神,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當年小學的學制是四年初小,兩年高小。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唸了三年初小,九歲的錢學森便在1921年轉校到和平門那裡的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今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念高小,給錢學森打下了“基礎的基礎”。

創辦於1912年的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首任校長就是由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陳寶泉親自兼任。陳寶泉擬定了辦學目標——“吸納世界最新學理加以試驗,為全國小學改進之先導。既為實驗,須敢為前人所不為之事,創前人所未創之先”。這所小學始終保持著在全國小學中的實驗性與示範性上的領先地位。

進入高小的錢學森,已經漸漸懂事。

錢學森的級主任(即班主任)是於士儉先生。在解放後於士儉先生榮獲北京市模範教師稱號。

錢學森後來回憶說:“記得我在師大附小讀書時,級主任於士儉老師教我們書法課,小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趙孟畹熱說淖痔�儺矗�鮮θ綣�囪��吹貌惶�茫�妥�呂矗�兆拋痔�儺匆桓鱟鄭�槐室換�亟蹋��詞裁刺宓淖鄭�圖�袷裁刺宓淖鄭�櫸ǚ淺:茫�鼓悴壞貌幌舶�櫸ㄒ帳酢!�

值得提到的是,當時鄧穎超也在該校教書,雖然當時鄧穎超並沒有教過錢學森。鄧穎超在1920年畢業於直隸女師(即河北師大的前身)。同年8月18日,她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任教,是該校第一位女教師。1922年夏,鄧穎超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