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相諸葛亮兩次北伐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前出師表》作於公元225年,收錄在《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諸葛亮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後出師表》作於公元226年,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其中的“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一句經常被後人引用。南宋謝枋的《文章軌範》中引用安子順的說法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意為:讀了《出師表》不被感動哭的只有不忠的人。)由於《後出師表》有一些悲觀情緒,又沒有被《三國志》收錄,故也有學者認為《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度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主要內容是由官員擔任中正將人才評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權,造成了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選拔權。後來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到南朝時期,中正的評議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也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了。北魏初、中期,並未實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才又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後來便流於形式了。到了隋朝,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最終被廢除。

西晉至南北朝時代簡介

在經歷了慷慨激昂的建安時代之後,中原大地最終為西晉所統一。晉武帝吸取曹魏的教訓,將司馬氏子孫封在各地為王,想借以鞏固晉朝的統治,卻埋下了*的種子。當晉惠帝登上帝位之時,各地的司馬氏藩王們面對著昏庸的君主,沒有盡心輔佐,而是藉機作亂,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西晉在混亂的內戰中嚴重的損耗了國家的實力。自漢朝便開始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在此時抓住機會紛紛起兵。一時間中原大地上刀兵四起。西晉政權在苦苦維持之後,還是走向了滅亡。晉朝宗室司馬熾逃到了江南,在王氏家族的協助下建立了東晉政權。依靠著長江天險,東晉沉浸在一片安樂之中。士族子弟們依託著祖輩的庇護過著只講享樂的生活。南北方的對壘,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風俗。面對著漢族豐富的文化,北方的魏孝文帝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從大處著眼,用一道又一道政令推動了民族的融合。融合是這時代留給我們最美的餘音。

十五

正 文

周處一力除三害,王愷鬥富輸石崇;

八王亂國爭帝位,李特為民設大營;

五胡齊出中原亂,江南沃土王馬享。

釋 義

周處一力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

周處是西晉的大臣。周處在年輕的時候,仗著身高體壯,每天在家鄉義興遊蕩。周處動不動就拳打人,甚至還動用刀槍,百姓都很害怕他。當時義興附近的山上有一隻老虎時常跑下山來傷人,連獵戶都拿它沒有辦法。當地的長橋下,潛伏著一條大蛟(一種鱷魚)。經常從水竄出來傷人。當地百姓便周處、猛虎和大蛟並稱為“三害”。周處後來偶然從一位老者那裡得知了這件事。周處聽到鄉親們居然將自己與猛虎、大蛟並稱三害,心中非常難過,便決心為鄉親們除掉禍害。周處先斬殺了猛虎,又跳入水中去獵殺大蛟。周處與大蛟在水中纏鬥,後來一同被河流沖走,三天都沒有回來。週迴來後看到鄉親們以為自己死了而慶祝的時候,更是決心痛改前非。後來周處成為了一名正直的官員,受到人們的稱讚。

王愷鬥富輸石崇

石王鬥富:

王愷字君夫,是西晉的外戚。當時王公貴戚奢靡成風,他們還經常進行各種爭鬥,比試誰更富有。這其中尤以王愷與石崇的鬥富最為著名。王愷和皇帝有親戚,本來不把石崇放在眼裡。但是石崇在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非但巧立名目橫徵暴斂,而且還公開搶劫,積累了鉅額的財富。王愷家用糖水洗鍋,石崇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