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中對國綱
隆中對:
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因為參與了對黃巾軍的*,劉備得到了官職。後來劉備因為參與清除曹操的事情敗露,逃到了荊州投奔劉表。不久,劉表對劉備心生懷疑,便派他到新野駐軍。劉備雖然身處逆境,但是卻積極網路人才,為來日東山再起做準備。劉備聽說隆中臥龍崗有一個叫諸葛亮的人非常有才能,便前去拜訪他。劉備先後兩次都撲了個空,直到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後人稱這件事為“三顧茅廬”。諸葛亮見到劉備如此重視自己非常感動,便在草屋中對天下大勢進行了分析,並根據天下時局的實際情況,為劉備制定了“聯吳抗曹”的策略,史稱“隆中對’ 。諸葛亮後來擔任了劉備的軍師,為他出謀劃策、鞠躬盡瘁(語出《出師表》),在蜀漢的建立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周瑜火舟焚赤壁
赤壁之戰:
周瑜字公瑾,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重臣。周瑜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早年曾經輔佐孫策佔據了東吳的土地。孫策臨死前告訴自己的弟弟孫權:“作戰的大事要問周瑜。” 曹操打敗袁紹後,揮軍南下*孫權。孫權任命周瑜為統帥帶領東吳士卒抵抗曹軍。周瑜見到東吳與曹操相比兵力相差懸殊,情知不能硬拼,便與手下的老將黃蓋定下苦肉計。周瑜假意刁難黃蓋,尋故將他打得遍體鱗傷,黃蓋再傳書給曹操,謊稱要投降。曹操知道黃蓋被周瑜責打的事情,並不懷疑。黃蓋在夜晚假借投降將十多支火船駛向曹軍。加上此時又颳大風,曹軍的戰船和軍營被火船引燃,相繼燃起大火。周瑜看見火起,帶領吳軍殺向曹軍。火燒兵襲之下,曹軍登時潰敗,曹操帶領殘兵敗將逃回了北方。
馬謖自大失街亭
街亭之戰:
馬謖字幼常,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馬謖年少時便素有才名,和兄長們被並稱為“馬氏五常”。馬謖的意見經常都能與丞相諸葛亮不謀而合,因而深受諸葛亮的信任。當時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諸葛亮組織蜀軍北上*曹魏,讓馬謖率軍駐守交通要地街亭。馬謖雖然素有謀略,卻缺乏實際作戰經驗。馬謖拒絕了部將提出的將軍隊駐紮在山下的建議,在山崗上紮下營寨。結果魏軍將山崗團團圍困,又斷去山上水源。蜀軍由於缺水少食,不多時便內亂了起來,很多士卒跑下山投降了魏軍。馬謖見狀不好,只得率領殘兵突圍而去。由於馬謖丟失了街亭,蜀軍後路被斷,被迫撤軍,還險些被魏軍消滅。儘管諸葛亮與馬謖私交甚密,也很賞識他,但因為馬謖此次因為自大丟失了軍事要地,只能將他斬首。
司馬野心盡人知
司馬昭之心:
司馬昭字子上,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小軍事家。三國後期,當時儘管魏國的皇帝還是由曹家人擔任,但司馬氏已經取代曹氏掌握了實權。司馬昭接替兄長司馬師成為大司馬掌握權利之後,就不斷的排除異己,安插親信。司馬昭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要徹底奪取曹魏的政權。魏帝曹髦心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傀儡,早晚定會被司馬昭所害,便召集手下親信對他們說:“司馬昭的野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怎能再忍受下去?今天我們便去*他。”大臣們心知司馬昭握有軍權,都連聲勸阻。曹髦年輕氣盛不聽勸告,帶著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結果這支隊伍在半路上就被司馬昭的兵馬殺散,曹髦也被殺死。司馬昭為了能讓司馬氏取代曹氏竭盡心力,雖然他沒有稱帝,但在他所建立的基礎上,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阿斗忘蜀為洛陽
樂不思蜀:
劉禪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君主。蜀漢被魏國滅亡,劉禪投降了魏國,居家遷往洛陽。司馬昭為了考驗劉禪,故意在他面前演奏起蜀地的歌舞。跟隨劉禪來的大臣都黯然落淚,劉禪卻看得津津有味。一次司馬昭見到劉禪問他:“你是否思念蜀地?”劉禪想了想說:“我在這裡很快樂,已經不想蜀地了。”劉禪手下的大臣郄正聽說後,便對劉禪說:“以後若是他再問您,您便說因為父親的墳墓在蜀地,非常想回去。只有這樣說,我們才有可能回去。”劉禪聽從了郄正的建議,便尋機哭著對司馬昭說了同樣的話。司馬昭聽後問劉禪說:“這恐怕是郄正教你說的吧?”劉禪聽了竟驚道:“的確是郄正教我的,你怎麼知道的?” 由於看到劉禪是一個很昏庸的人,司馬昭將他封為安樂公。“扶不起的阿斗”被後來用來形容那些昏庸無能的人。
相關知識
《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